-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明月照彻你我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王阳明言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因其“吾心自有光明月”。在《少年王阳明》(济南出版社)的作者刘耀辉眼里,王阳明自身早已成为人们仰头看的“光明月”。
从《山有扶苏》到《布伦迪巴》再到《野云船》,刘耀辉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的攀登从未停歇,他一直秉承“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的鲜活人物之后,又对自己发出一次新挑战——撰写《少年王阳明》。作者将他深厚的学养,通过极为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小读者,这一定也是他对自己的又一次挑战。
挑战之一,为圣贤写少年事。如何从传统文化里提取精华,如何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创作资源,是儿童文学作家长久以来较为关注的话题。刘耀辉早在其处女作《山有扶苏》中便做了继承古典诗性美学的大胆尝试,但是《山有扶苏》所展现的毕竟还是现代意蕴的故事,而这次的《少年王阳明》则是破沧浪之水般的全新尝试。我想,面对《少年王阳明》这样一个选题,任何一个作者都既会欣喜若狂,又会如履薄冰。好在,刘耀辉凭借着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勇敢地接下了这个选题,让我们得以见到如此温暖又激励人心的故事。
挑战之二,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当我代入孩子的视角去读《少年王阳明》时,才发现刘耀辉的良苦用心,正是字里行间那些细致的刻画和微妙的处理,压缩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圣贤能够走进少年的心里——刘耀辉真的写活了小王阳明。传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却又是不同寻常的历史,或许我们无法了解王阳明个人的真实生活,但是当我们读过《少年王阳明》中小王阳明的所学所感所历所想所言,就能够在内心刻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少年王阳明。
挑战之三,语言的镜头感与孩子的理解力。王阳明作为一个哲学思想影响至全世界的人,如何写出他的“生而不凡”便足以让一个作者费尽思量。我也很好奇,刘耀辉在开篇要怎么写,才能引人入胜。这一次,他选择用倒叙的写作手法,直接将时间的指针拨到了成化十七年(1481年),也就是小王阳明9岁的时候,将其在五柳书院与大白鹅过招的精彩篇章率先抛向了小读者,一下子就拉近了小王阳明与小读者的心理距离。就这样,当孩子们喜欢上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才将时间的指针倒拨回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的时刻。人物刻画之饱满、情节展现之灵活,在《少年王阳明》中,刘耀辉用足了语言的镜头感,我们在文字中捕捉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他在研读了大量史学资料后,通过诗意化叙事为我们展现的。
挑战之四,受教意义与道德目的。在《少年王阳明》一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刘耀辉文字里一如既往的诗意之美,又可以读到小王阳明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应有的真实。我们在读过《少年王阳明》后,不但可以认识小王阳明这个有趣的人物、了解他传奇的经历,也可以从作者的叙事中慢慢理解圣贤为何能成为圣贤:他之所以能够创立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与其少年时期的立志立言关系甚大;他一生精忠报国,文武双全,深谙用兵之道,与其少年时期独闯塞外大漠不无关系;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孝亲敬老,是因其家风优良,少年时期家庭对他的影响深重;他的心学思想,也是在少年时期就在心中生了根……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王阳明用生命的绽放为后世之人升起了一轮千古无缺的光明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