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大运河,何以中国

作者:燕海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30


  工开万物,国脉千里。日前,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丛书中的《大运河画传》(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水路交通系统,是中国古代先民卓越智慧和创造力的杰出范例,是工业革命前分布最广的土木建设工程。她肇始于春秋,孕育于秦汉,勃兴于隋唐,蜕变于宋元,丰泽于明清。她连接山河,南通东海,北达燕山。她蓬勃脉动,承载文明又创造文明,造福万民又凝聚人心。

  大运河不仅呈现了一时之利,更奠定了万世之功。

  中华文明的多样一统格局,大运河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这是一个山川雄壮的庞大国度,西部的层峦叠嶂、北方的茫茫大漠、江南的密布水网,通过大运河的枝枝杈杈结合在了一起。正因为有她的存在,历代帝王才能安心内抚国政、外御强敌,维系着宏伟的帝国。也是因为她的存在,来自大漠和海洋的物资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汇聚,人们才能自由安全、纵横南北地交往,人心齐聚,奠定着统一的民意基础。在维系统一的过程中,有帝王的气度,有贤臣的智慧,更有百姓的付出。这些气势、灵光和血泪,都化作了大运河流动的水,永恒流淌着。作为国家的象征,大运河还见到了许多异域来客:苏禄王、利玛窦、崔溥、马戛尔尼……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中国,又在运河身旁留下了匆忙的脚步,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中国。

  大运河串起了广袤的乡村,催生了繁华的都市。最初,她连起了军事和政治的城,为了保障城市的生存,她载着沿线片片田野产出的粮食不断转运。她的沿线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的集镇和城市。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伟大的都城与大运河交相辉映;扬州、淮安、济宁、德州、天津,繁华的城市通过大运河畅通南北;张家湾、瓜洲渡、开弦弓,大小村镇因大运河而名传千古。这些乡镇和城市,通过她的流动,深入中国传统生活肌理,并映射着这个伟大国度的未来。

  大运河滋养着中国的文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留下了与她有关的足迹和笔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步履匆匆,大运河都记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意气风发,也是她难忘的追忆。颜真卿浑厚笔法的背后,是运河上为国坚韧不屈的精神;赵孟頫行船运河之上,创作了流传千古的书法名作。更不用说明清时期那些伟大的小说,《水浒传》俨然就是一部关于运河水泽英雄好汉的故事,曹雪芹则在运河畔奔波半生。

  最为难忘的,是为大运河的存在而付出、奉献,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生活的那些普通人的面孔。是谁在寒冬腊月间将她开凿,是谁在春暖花开处乘风破浪,是谁在夏日炎炎里赤膊拉纤,是谁在秋风落叶下守卫粮仓?2000多年的时光,大运河伴随着他们的欢声笑语,诵读着他们的悲欢离合,描绘着灿烂的风俗图景,聆听着传唱的国粹乡音。和这些人儿一起成长,一道生活,大运河用流淌的记忆,守护着文物,涵养着文化,传承着文明。他们是中国的人,她是中国的河。

  大运河连接着山川与河流,串起了城市与乡村,承载着国家和人民。在时空的隧道中,大运河走过了2500年的历程,也走向了广阔的世界。2014年,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国际上展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最为古老的运河,是中国人创造力的杰出实例,见证了一个独特文化传统,也是工业革命前最重要的东方文明技术成就。

  今天,为了让沿线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大运河再次承担起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大运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不再肆虐,城乡不断复兴。在超过8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在5亿多人民的直接参与或关注中,中国大运河一扫历史的尘埃,成为延续古老精神、传递中国价值的主角。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像一条绿色的廊道让她再度繁忙起来,同时兼顾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和角色。新的使命,是大运河继续焕发光彩的动力。

  形胜天下,万古江河。大运河象征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巧夺天工的人间奇迹……映照了人类文明的一抹绚烂,也寄托着千秋万代关于盛世的遐想。

  泱泱运河水,已经2500年。但她依旧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