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长期奋斗 做大做强

作者:柳斌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5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新闻出版行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15.1万家,其中,民营书业等企业13.2万家,占比87.8%。近年来,一批民营书企在大众出版、教辅出版、童书出版等细分板块,策划了较受市场欢迎的龙头产品。从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众多民营书企之所以能做大做强,是它们长期坚持的结果。


掌握政策 坚定信心

  政策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动力和生命线,文化产业更是政策性产业,对于民营书业来说,政策运用是个生死存亡的大事。只有掌握政策才能坚定信心,把事业持续推上新的高峰。我认为当前有三个方面的政策是利好的,是民营书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切莫错失。

  一是“两个毫不动摇”更加明确。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今年4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这再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制定的支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二是产业政策更加开放。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政策更加开放,面向所有文化市场主体,这保证了民营书业数字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应当积极参与到这个战略重点中来,发挥民营书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

  三是出版融合更加深入。出版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双向互动、跨界融合,打开了民营书业发展的快车道,民营书业可以在技术上跨代发展、在业态上跨界发展、在平台上跨业发展,以大平台、大服务,开拓大市场。

  以上政策利好,就是民营书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大家应当好好学习,把国家政策变成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长期奋斗 巩固主业

  长期奋斗关键是企业素质,决策要准、投资要稳、技术要新、团队要精、机制要灵、主业要明。

  企业素质,简单说就是稳定发展的要素,包括资本、资源、资质、品牌、市场、用户等外在要素,也包括管理团队、员工队伍、运行机制、创新能力、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政策资源和公共关系这些人为的要素。这些都要靠长期奋斗来积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样都是宝贵的。要创大业,必须要重视本企业素质的巩固和培养,这比经营还重要。

  决策要准,就是分析企业优势和市场前景,准确判断项目、产品、服务效益,然后再作决策,减少失误。

  投资要稳,就是所有的项目投资或研发投资,都要科学评判,计算投资周期和效益,找到临界点和峰值点,做好环评和市场预测后再决定,不可凭热情和爱好去投资,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技术路线选择要超前,瞄准前沿。民营书业机制一般都比较灵活,团队建设大家都比较重视,这方面没有多大问题。但长期发展要有治理优化的考虑。特别是家族性书业,要学贝塔斯曼,进行股份制改造。贝塔斯曼作为世界上最大书业之一,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仍然充满活力,在德国稳居第一。贝塔斯曼主要是有好的机制,家族控股,全球选聘经理人,跨国经营,大量吸收优秀人才,才做得这么好。希望民营书业树立现代企业理念,盘活资产,引进能人,打造出几个这样的世界级企业。

  巩固主业,是为了企业的特色和优势,保持企业的市场空间和用户信誉。主业的生命力决定企业的兴衰,挺拔主业是始终如一的任务,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面向未来 做大做强

  创造时代新文化,服务群众文化需求,引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深化全民阅读、振兴乡村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都是久久为功的大事业。这每一项重大任务都为民营书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大家只要选定方向,深度参与,都能做出大成绩、大事业来。

  比如,文化创新创造,是全民可以参与的,互联网、数字化、乡村文化振兴,基本上是民营文化企业主导,既产生了优秀创意,也创造了特色产品,满足了城乡文化市场需求。网络出版的小说、数字出版的短视频、服务全民阅读的大平台、民营书业投资的电视剧电影,都已经享誉世界和全国城乡。在这些领域,民营书业都可以大有作为,既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推动出版强国的建设,做到两个效益的统一。经验证明,只要大家选准项目,深耕细作,持之以恒,民营书业一定能做大做强,取得更好的业绩。

  我相信,经过40多年风雨锤炼的中国新型民营书业,一定能在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奋斗新征程,再创新业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本文系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23年5月5日在第十七届全国民营书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