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觅宝
——谈《近代名人尺牍汇刊》的出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05
尺牍作为一种非公开写作的写本文献,因其内容的私密性、原始性,以及形制上的艺术性,历来受到史学家、收藏家的重视。复旦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在尺牍出版领域逐渐形成品牌,《近代名人尺牍汇刊》目前已出版6种33册。
优选十几种大宗尺牍列入出版计划
上海图书馆是除国家图书馆外国内古籍、特藏文献收藏最多的图书馆,尤其是尺牍收藏在国内位居前列。近10余年,上海图书馆围绕馆藏尺牍持续开展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海图书馆所藏明人尺牍,经系统整理考订,出版了原件影印与标点排印合璧的《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八卷,公布明代尺牍586通,涉及作者300余人。清康熙时曲阜颜光敏未信堂所藏《颜氏家藏尺牍》,也出版了原件影印与标点排印合刊的整理本,公布尺牍近800通,涉及尺牍作者284家。在《上海图书馆历代手稿精品选刊》中,则推出了翁同龢、俞樾的尺牍各二卷。此外尚有艺风堂友朋、汪康年师友、郁达夫、柳亚子、茅盾等人的书信,均有专书出版。但对于上海图书馆所藏13万通尺牍的总量而言,可谓冰山一角。经与上海图书馆共同研讨,复旦大学出版社决定对上海图书馆所藏近代名人的大宗尺牍,尤其是经过初步汇集的某一人物的个人手札,或某一人物的师友来往书札进行全面整理,经过专家学者与相关专业人士的调研甄别,优选十几种,列入《近代名人尺牍汇刊》出版计划。
从史料角度出发 满足研究者需求
作为档案、日记以外的又一大宗史料来源,尺牍中所记载的史料信息较诸档案与日记,有着鲜明的特殊性。
首先,在尺牍交往这种私人化语境下,留存了大量尺牍作者在公开著述中所不能或不便表达的内容。如李鸿章在致郭嵩焘的尺牍中所对时局慨叹。其次,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记载或评价,尺牍作者也会因交流对象的亲疏关系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有不同的表述或立场。如《史料五讲》中所举王国维致罗振玉书,就反映出王国维在公私不同场合对沈曾植评价的差异。再次,尺牍揭示了大量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酝酿讨论形成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所藏张佩纶往来尺牍,就揭示了北洋海军的筹划、朝鲜壬午事变的处理等事件决策的形成过程,为后人深入了解晚清政治格局以及近代海军海防的建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近年来,在收藏界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公私收藏单位积极地投入各类尺牍的挖掘开发和整理研究。
但在和学界的交流中,我们感到当前尺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尤其是原貌影印出版,着眼点似乎更多地放在尺牍的文学性与鉴赏性上,而面向学界,特别是史学界所需的尺牍文献的整理,规模极其有限。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尺牍文献作为写本文献,书体差异较大,不同作者的书写习惯迥异,即便同一尺牍作者,因书写时期、对象、书写时心境的不同,书写下的文字差异也很大,造成释录难度远远超过日记、稿本等其他写本文献,也因此无法大规模及时地整理、释录,并向学界揭示,难以满足学界的研究需求。为此,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学界对于尺牍文献的使用需求,决定专从史料的角度出发,汇集公私收藏,全面系统地披露近代存世的尺牍文献,以原貌影印加考订编目的整理方式,汇辑出版《近代名人尺牍汇刊》,以满足近代史研究者的需求。
衍生出更多尺牍文献整理作品
《近代名人尺牍汇刊》目前已出版6种,包括2021年出版的《夏敬观家藏尺牍》《夏敬观友朋书札》《瞿鸿禨亲友书札》,2022年出版的《瞿鸿禨家书》《郭嵩焘亲友手札》,2023年已经出版的《赵烈文师友翰札》,共计33册,披露上海图书馆所藏近代尺牍文献1万余页,8000余通,涉及尺牍作者近千人,除个别尺牍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曾查阅并整理发表或在论文中引用,绝大部分为首次发表,引发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其价值除了前面谈到的为历史研究补充大量一手的资料、为历史人物的研究还原人物内心真实的思想外,学界比较直接的反映是对文集、全集的编纂和修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补缺作用,以最新出版的《赵烈文师友翰札》为例,所收俞樾致赵烈文信札3通,在2020年出版的《俞樾全集·春在堂尺牍》中仅见其中2通,写于光绪十五年的1通未见收录。再如《夏敬观家藏尺牍》中所收龙榆生致夏敬观函16通,其中4通未曾著录,而16通函中所收录龙榆生唱和诗词与2015年出版的《龙榆生全集》中所收的诗词作品,存有不少异文,可从中探寻作者修改的痕迹和思路。
借助《近代名人尺牍汇刊》的大规模推出,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尺牍出版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品牌,赢得了不少尺牍研究专家的青睐,衍生出更多尺牍文献整理作品。如果说《近代名人尺牍汇刊》着眼于国内所藏尺牍文献的出版,那么其后推出的《韩国藏清人尺牍汇刊》则聚焦于海外的汉文尺牍收藏,而正在编纂的《上海图书馆藏顾廷龙亲友手札研究》则是在尺牍整理刊布的基础上,又将尺牍文献与日记等资料结合对照,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近代名人尺牍汇刊》今年还将出版3种专辑,后续预计还有10余种专辑将陆续推出。期待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整理专家团队的合作能揭示更多珍贵史料,以反馈读者、服务学界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