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南:另类方式打开《红楼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6

□本报记者 尹琨

  张一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室教师、中华诗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及文体学研究,出版了《年轻人的国文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跟学诗词》《红楼人物》等著作。她的新作《红楼人物》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张一南日前携新作《红楼人物》,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分享自己与《红楼梦》结缘的故事,她鼓励年轻读者不要对阅读《红楼梦》有畏难情绪。结合自己的创作,她表示,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从人设入手解构《红楼梦》,有助于理清书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轻松总览《红楼梦》的全局。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元素

  张一南12岁时初读《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后读的一部。“最初听别人介绍,觉得这书不适合我,就像林黛玉听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觉得这‘不知是怎生一个惫懒人物,不见也就罢了’。”张一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但我觉得自己是个文学少年,得把四大名著读全了,所以勉强翻开看看。但翻开以后,就像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一样,又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后来就‘手不释卷’了。”

  谈及为何选择从《红楼梦》中人物的角度展开创作,张一南表示,读者欣赏一部小说,首先是喜欢它的人物设定。《红楼梦》的人物设定具有典型性,人物的身份决定了人物的性格表现。

  《红楼人物》延续了北大“人气”教师张一南风趣又“时髦”的讲课风格。“我们可以把金陵十二钗分组记忆。姓贾的‘原应叹息’四个姑娘是一组,不姓贾的黛玉、宝钗、湘云、妙玉四个姑娘是一组,剩下一组是李纨、秦可卿、王熙凤三个媳妇和唯一不同辈的巧姐儿,而每一组里都有四种人:一个光彩夺目的、一个自我克制的、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一个家族没落的……”她在书中展示的“金陵十二钗分类法”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情不情”的小王子:贾宝玉;理想的镜花水月:林黛玉;“无情”与“有情”:薛宝钗;豪爽的“女汉子”:史湘云……书中的章节名称均以人物命名,语言通俗易懂又好读。“我希望,实在没有时间阅读《红楼梦》的读者,看了《红楼人物》,也能知道《红楼梦》写了一些怎样的人,讲了怎样的故事。”张一南说道。


不必有“啃大部头”的畏难感

  张一南曾几近狂热地反复阅读《红楼梦》,收集不同版本,甚至能够做到用书中的语言与人交流。大学时代写文章,张一南还会翻看《红楼梦》,但已不会从头到尾阅读,而是能随手翻到所需内容的那一页。

  少年时代熟读的著作,往往可以深埋在心底。在张一南看来,掌握《红楼梦》的“打开方式”,首先要明白它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是成年人对少年生活的追忆。

  由此,张一南认为,读者对阅读《红楼梦》不必带有“啃大部头”的畏难感。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红楼梦》。“小到一茶一饭的讲究,大到大是大非面前的人生选择。”

  包括《红楼梦》在内的经典阅读,构成个人灵魂的底色,而一个民族共同阅读的经典,就会形成这个民族文化的底色。对此,张一南表示,读书要趁早,学生时代是最有可能反复阅读一本书的时代,要带着爱去读,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她坦言:“自己的这本书,是送给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次品读红楼人物的愉悦体验,也是为了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打开《红楼梦》的朋友,一次了解《红楼梦》的机会。”


用通俗话语写鲜活内容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张一南最喜欢林黛玉。“她是个极聪明的人,聪明带来了幽默,带来了骄傲,更带来了高贵。她身上最引我共鸣的,是那种对所爱的执着。”

  张一南把自己的“所爱”融入在一节节课堂、一本本著作之中。从撰写课堂讲义到创作图书,不变的是诚恳与敬畏之心。“与讲义不同,写书更需要建构体系。不过,像写讲义一样,我不会板起脸来写书,写的书也一定能够念得出来。”张一南说。

  作为青年文化学者,张一南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关心文化。在内容载体发生改变,人们多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当下,更要抓住这个机遇。今年以来,张一南在网上开设关于《红楼梦》人设及相关的问答互动板块,向大众传播普及传统文化。谈及今后的创作计划,张一南表示,自己会坚持写书,融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写成体系的书,用通俗的话语写鲜活的内容,同时还会通过网课扩大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在《红楼人物》之后,张一南正在构思写一本《跟〈红楼梦〉学礼仪》,讲中国人的礼节情义,解析《红楼梦》的相关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