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生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面对文化遗产在展示利用和保护传承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数字技术提供了解决思路。工业CT、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以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数字资产”;虚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数字技术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过去,逛博物馆既费脑力,也耗体力。文物繁多又冰冷,展厅很大逛不完,遗迹久远看不懂,艺术作品太抽象……这些隐形门槛影响了大众与文化遗产的亲密接触,也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如今,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的成熟,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拥有了孪生身份,并化身为多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在年轻一代越发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和国潮认同感的催化下,文博所蕴含的经济潜力也为人们所关注。以非遗为例,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衍生产品店铺数为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衍生产品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非遗衍生商品消费者规模已达到亿级,“90后”和“00后”成为消费主力。我们期待,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创新交融,让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在古今相通、虚实交织的数字时代触达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5月20日 中国文明网 康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