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须涵养 艺要精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2
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亦于朦胧隐约中释放出无穷的审美能量,形成一个若有若无、似虚似实的张力场,使人们欣赏时自由出入,并带上个人的每一次体验感受来对意境进行再度创造。
——摘自《诗者天地心》
近日得观《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该书收录了15篇有关诗艺的讲稿,对古典诗词的格律法度、妙理词心等重要的话题给予精要而地道的分析,既有学术的传承,又有艺术的发微,兼有普及性和可读性。作者和编者学力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展卷而读,一发便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不仅为15篇文字对诗艺的讲说所吸引,更深觉有不得已而言者。
关于诗是什么,古人的理解差别较大。扬雄将诗赋视为小道,所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曹丕则将其定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到了当代,人们更多地把诗看作一种具有审美规范的语言艺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这门艺术。那么如何运用诗的语言去创作,如何通过诗的语言去阅读、接受,这就是这本书探讨的核心话题。
无论诗体还是词体,依照体式与格律去写作都并非难事。就像李贵《诗词的体式、用韵和作法》所说的,近体诗的格律与用韵有规律可循,概括出的口诀简明扼要地解决了诗词创作时格律用韵的绝大部分问题。而词的用韵与倚声填词的技巧,陶然的《词体与词格》、刘勇刚的《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也从定旨、择调、布局、定律4个方面将词的创作讲得清楚明白,读者能很快理解并运用。
格律法度只是诗词入门的基础,让诗词成为艺术品最关键的则是其审美特质得以发生的机制,包括“意象”“境界”“词心”“意趣”等范畴的构建。本书的学者们立足科学,为读者传递诗词“艺术”之美的发生。
李浩的《唐诗境界美的奥秘》,通过对唐诗的采样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唐诗采取“在空白中超越”“在简化中超越”“在模糊中超越”“在‘现量情景’中呈示”“在欣赏中超越”等途径,构建唐诗的境界美,传达唐人的生命体验。陶然的《词心与词脉》,将况周颐“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的“词心”拈出,用具体的词作为读者讲解何谓“词心”,如何培养“词心”,如何体察“词心”,如何以“词脉”言说“词说”。
查洪德的《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从读者熟识的“起承转合”的篇法中跳脱出来,向我们介绍“二字贯穿”“钩锁连环”等篇章格法,以杜甫《江村》、聂绀弩《锄草》等为例解说了如此篇法所能达成的艺术效果。易闻晓的《诗法的讲求》,则一反当代诗词讲座中最常提及的“创新”,点出“成辞”的传承,对“成辞”或直接取用,或脱化用之,皆可牵出其独具的文化内涵以及古典韵味。彭国忠《词艺发微:下字运意与开阖变化》着重谈及了词体的炼字与章法,尤其是章法的开阖,他介绍了“借物象变化开阖”“时空转换”“围绕一点多角度展开”“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开阖”等有代表性的篇章结构方式,并用具体作品解说了如此结构的妙处。
卢盛江的《唐诗之路与唐诗艺术》为我们讲解了行旅、漫游所带来的诗歌题材的拓展,以及为表现羁旅离别之愁绪,诗人们在艺术上的“上下求索”,包括意象组合、氛围营造、句式节奏等方面的探索。朱良志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以诗画结合的传统切入文人画,以唐寅《秋风纨扇图》等为例讲解了文人画中所包蕴的诗意与诗情。刘宁的《山水诗的艺术构思》,则通过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为读者解说了同一题材下如何构建独特的审美境界,如何传达具有个性的生命体验。此外,刘勇刚的《诗词吟诵》,介绍了吟诵的特点、规律以及发展,梳理了吟诵之于诗词创作、鉴赏、传播以及教学的作用,为我们学习诗词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诗词是美感特质极为突出的艺术形式,它也是一个包括格律法度等各方面审美创造的、有难度的语言艺术。《诗者天地心》这本书最值得赞赏之处就在于,它探索了通过讲座的方式言说诗词美感特质的构建与发生,为诗词普及提供了除格律用韵、背诵表演以外的另一途径,传达出一个明确的观念,就是诗词艺术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言说的,诗词艺术的精进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模仿与训练的。
当然,学习诗词并不是一本书两本书,或者一个讲座两个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体验生活与阅读名作涵养内心,对诗词审美特质发生的方式方法,长久浸润,不断练习,努力求索,才能于诗学一道有更为深入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