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何以亮丽

作者:潘凯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2

  欧阳黔森堪称文坛劳模,打出道以来他的创作已累计800万字左右;不仅如此,这个劳模还是个多面手,其创作领域横跨虚构、非虚构和影视三栖。仅就脱贫攻坚这一题材而言,欧阳黔森曾在2018年度的《人民文学》有连中“三元”之荣,其分别是《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和《看万山红遍》。由这“脱贫三部曲”不难见欧阳黔森在这一领域已经做了许多诸如深入生活之类的基础性功课,对这方面从过去到现在的实际状况也有了相当的了解与积累。

  然而,“脱贫三部曲”终究还是非虚构写作,而《莫道君行早》(作家出版社)表现的虽同样是脱贫攻坚这一重大现实题材,但选择的文体则是以虚构为本质特征的长篇小说。非虚构与虚构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表现如何发力上则相距甚远,有时甚至截然相悖。前者强调的是生活真实,后者追求的则在于艺术真实。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现实,在进入对《莫道君行早》阅读之前,说实话我多少是为欧阳黔森捏了一把汗。

  庆幸的是,这样一种担心直至读到《莫道君行早》的终局才算放心下来。作品整体呈现的是武陵山腹地乡村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集中表现了三个村庄由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蝶变,彰显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贵州样本。这三个村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所涉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村旅游、电商物流、企业帮村庄等手段与方法在欧阳黔森那“脱贫三部曲”中也确有涉及,虽似有某些似曾相识之感,但两者在叙述、结构特别是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则存有明显差异,无疑是经过了典型化等虚构文学手段的艺术处理。具体来说,在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设置、冲突的安排、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表现等方面皆有不凡的表现。其中尤以如下两个方面较为突出。

  首先,《莫道君行早》的主场景设定在一个名为紫云的山区小镇。这虽不是中国乡村建制中最基层的组织细胞,但在长篇小说中则也差不多是十分必要、十分底层的一个叙事空间了,领军人物但未必是主要人物则是这个镇的党委书记龙险峰。我们固然可以将这个紫云镇和龙险峰视为作品中的一号主场景和一号角色,但整部作品支撑起这个“一”的却是一连串的“三”:三个各具特色的村庄——丘陵地势的千年村,以种水稻为主,温饱虽无大忧,但奔小康有难度;山势险峻多旱地的花开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喀斯特地貌的红岩村,不宜人居,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极度贫困。三个第一书记——千年村的肖百合、花开村的陈国栋和红岩村的张学勤,虽皆由所在县委、县政府下派而来,但各自性格禀赋、办事能力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三个土生土长的村主任或村支书——千年村的麻青松、花开村的石松涛和红岩村的潘宏梁,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能耐。三种不同业态的脱贫主要措施——千年村的“农业观光产业园”、花开村的乡村民俗与旅游、红岩村的汞砂工艺品开发……从镇到村这样一种“一三式”整体结构样式既保证了执行脱贫攻坚总体战略的唯一与统一,也呈现出在执行与实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行为的丰富性与人物的多样性,从而展现出在成功实施这样一项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举国上下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又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因村而异、因人而异、八仙过海的万里江山图。整部作品的丰满与丰富由此得到有效保证。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展现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避免简单划一的处理。即便是三个第一书记,个性与表现却各不相同……当然,相对于这些下派干部,《莫道君行早》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更为精彩,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农民莫不如是。千年村的麻青松、罗云贵、黄光辉和吴艾草这几位从村主任到村委都是十分典型的代表,在各自的“精明”“能干”中又程度不同地夹杂着种种“狡黠”;又如丁香与桃花,虽同为女性,但前者外表冷漠内在温暖,后者则看似凶悍实则胆怯。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莫道君行早》才得以接地气、有烟火;而所谓脱贫攻坚要改变的其实也不仅仅只是中国农村与农民生活的贫困,还在于改造与提升广大农民素质,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更为重要也更加任重道远。

  围绕着脱贫攻坚这个国家战略,欧阳黔森在非虚构与虚构两个领域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基本经验无非两条:一是对生活既十分熟悉又有理性认识。贵州1258866座山峰,他走了差不多近一半,与百姓交心,作家的所谓深入生活不仅要“下得去”,更要“沉下来”。二是充分尊重艺术规律,作为文学创作,即便是宏大的主题、先进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艺术支撑,也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应景时文,我们文学创作的历史其实已经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