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H5产品《古诗今画——“云”赏新时代劳动之美》
勤字通古今 书画展新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9
□本报记者 隋明照
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媒体都会推出不少致敬劳动者的节日策划,今年,新华社别出心裁,以讴歌劳动的诗文为蓝本,为读者呈现了集书法、摄影、人工智能绘画(AIGC)为一体的“云”上展厅,浓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享受。
《古诗今画——“云”赏新时代劳动之美》是一款H5动画融媒体产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新华社音视频部创意视频工作室、新华社技术局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制作,新华通讯社出品。作品总体以展厅的形式呈现,展厅内陈设了12幅书法作品,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之手,而且囊括了行书、楷书、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让读者一进入这个“云”上展厅,便能直观地感受到书法作品带来的美的享受。
“以诗为媒,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来一场与古人的劳动对话”,这是《古诗今画——“云”赏新时代劳动之美》融媒体产品的立意。以“劳动”这一主题重新审看古诗名句,确实能带来不少惊喜。比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书法作品,写的是清代钱德苍的《解人颐·勤懒歌》:“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再如,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樊利杰所写的书法作品是出自《荀子·修身》中的一句话:“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些古诗文,都是劝人勤劳与实干的,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劝人勤勉奋进的优良传统。此外,其中的书法作品有不少是展现古代中国人民的劳动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比如,“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等诗句,展现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历来对于农耕的重视。
点击任意一幅书法作品,右侧还会出现两个按钮,点击“搜一搜”,弹出来的是反映当代劳动者的摄影作品,比如点击“施为欲似千钧弩,磨砺当如百炼金”的书法作品旁的“搜一搜”按钮,便可以看到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作品,照片中,长江边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跨江作业的一群劳动者在高空中作业,脚下是宽阔的长江,极具危险的作业环境,让人看到照片之后感到非常揪心,同时也对这群劳动者肃然起敬。而点击《谢中上人寄茶》一诗书法作品的“搜一搜”按钮,则可以看到福建安溪的采茶场景。拍摄者采用高空俯拍的方式,呈现了一垄垄碧绿的茶田间,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采茶人集体劳作的场景,画面清新恬淡。远古的诗句配上今日的场景,确实会让人产生以诗句为媒,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而点击“画一画”按钮,则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绘画绘就的古今劳动场景,比如点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句旁的“画一画”按钮,可以看到一幅油画风的焊接工人劳动的场景,红色与金色为主色调的画面呈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则被提炼出来合成到画面上,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相结合,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
总的来说,《古诗今画——“云”赏新时代劳动之美》立意新颖巧妙,呈现质量高,为“五一”国际劳动节作出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