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广场舞”

作者:姜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8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听到这首《最炫民族风》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一群大妈在广场上跳舞的场面?有人不禁问:古代有没有广场舞?其实广场舞在古代是有迹可寻的。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对天、地、祖先、鬼神、动物等图腾的崇拜以及祭祀,希望得到神灵保佑。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的杏花岗流传着“三皇舞”“龙凤舞”“商羊鼓舞”,这些舞蹈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伏羲皇帝时期的一种祭祀舞蹈,明清时期十分兴盛,其中的“三皇舞”是古老的一种舞蹈,主要反映的是人类从爬行到站立行走的过程,因为菏泽史称“中原之地”,有沉淀于地下几万年的树木形成的“煤”,也有海洋动植物变成的“沼泽”和“石油”,特别是沼泽,既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繁衍生息的地方,所以逢节祭祖、祭祀、逢旱求雨,人们就跳“三皇舞”,解放后,这一流传了五千多年的祭祀求雨舞蹈,就变为劳动人民在庆祝胜利和欢度佳节时的民间娱乐活动,成为当地最为广泛和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从人数要求、表现形式和舞蹈动作来看,“三皇舞”一般16至20人,动作较为简单,三步一停,屈膝抬腿等等,像极了现在的广场舞,目前“三皇舞”也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在嘉峪关市西北的黑山崖壁上发现的岩画《舞蹈图》中,从这些刻在石头上众多的舞蹈图像,可找寻出中国西北地区古代舞蹈形式的源头,特别是在岩画最为集中的地区,也就是在四道鼓形沟沟谷右侧一块突出的崖壁上,有一幅巨型舞蹈图,图上有很多人叉腰扬臂,扭动身躯,还有单臂独舞,舞蹈场面颇为壮观,极富生活情趣,体现出原始人的生存状态,充分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古老先民能歌善舞和热爱生活的欢快感情,颇有现在广场舞的感觉。这些美术的活化石,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也成为历史的记事本。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李白有一首《赠汪伦》诗中也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里提到的踏歌就是以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其实踏歌也是古代民间的农户们耕作之余的娱乐方式,从汉唐到宋代都广泛流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副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也表现了这种踏歌起舞的娱乐活动,丰收之后,人们为了抒发心中的喜悦不由自主地边高声歌唱边鼓掌踏拍,动作自由、活泼,这大概就是古代人跳“广场舞”吧。

  还有一种舞蹈形式就是秧歌舞,这是中国北方流传的舞蹈形式,在中国也有千年的历史,在耕作或者庆祝节日的时候,不需要搭台,人们穿上艳丽的服装,手拿手绢或者扇子,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扭动着身躯。不同地区的秧歌有不同的舞法,陕北秧歌淳朴,东北秧歌雄壮,人数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是现在广场舞的一种。

  可以看出,古代的“广场舞”大多与祭祀、狩猎、祈祷以及庆丰收有关系,跟现在的广场舞还是有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