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好奇去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8
时光匆匆虽已多年,青春年少时的读书滋味犹若眼前。
那时,手头可供阅读的课外书委实有限,那时,阅读课外书也常常被老师家长斥责为“不务正业”,可即便如此,逮着一本书自己总能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悄悄地读了《西游记》,读了《水浒传》,读了《林海雪原》……同样是在那个时候,我的思绪飞到了花果山,飞到了聚义厅,飞到了夹皮沟,书中的一个个字一组组词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们载着我穿越重重时空阻隔,引导我与书中人物、场景一次次“零距离”邂逅。
那个时候的读书感受,真的就像高尔基所说的:“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我常常幻想着,自己就是那孙悟空善于72变,能变来美食变来玩具变出一帮小伙伴陪着我不离不弃;我也还幻想着,自己正是那武松杨子荣武艺超群智勇双全无人能敌,每每这么想着,一股快乐、满足的溪流就在心底蜿蜒流淌。如果说,读书给人以力量,那些想象中的无所不能,的确在我体内注入了看不见的能量,让我感受到了力量。
匆匆多年转瞬即逝,如今的我不再年轻,手头也根本不缺各种各样的好书,然而遗憾的是,我的阅读状况竟然也与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一样,一点一点地趋于了平淡乃至平庸。读书,在我,逐渐地不再能读出年少时的那种滋味,不再摩拳擦掌沾沾自喜,不再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也很少能驾乘奇思妙想的马车驶入奇瑰梦境,与书里角色成为心性相契的至交。
书籍与我拉开了距离,它的吸引力于我似乎不再那么强烈了。何以至此?难道,是如今书籍太多,就像美味佳肴吃多了难以再使味蕾产生应激反应?难道,是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知觉不知不觉中给磨平了钝化了?不管怎么说,读书不再能读到心里去,终归是使人抱憾让人着急的一件事。
今夕对照,思前想后,我觉得,之所以读书不在状态,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我渐趋丧失了曾经的那份好奇心。好奇心是什么?法国作家法朗士说得好,“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爱因斯坦则说得尖刻,“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阅读当中任由好奇心缺失,的确,阅读及其影响下的生活色彩就不免黯淡了许多,读书时自己的眼睛很可能就是“迷糊不清”的,面对那些俯拾皆是闪耀着光泽的珍宝,遂难有所反应,激发不起应有的共鸣,终致与之失之交臂。
或许,读物的泛滥、年少的不再,是有好奇心的敌人,不过,作为读者,还是应当最大限度地留住阅读过程中的好奇。固然,成年读者想要留住阅读好奇,较之少年殊为不易,不过,有些遵循或可一试,比如,读书时有所选择,不滥读;再比如,努力让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尽力使自己联想、想象的双翼别在阅读时偷懒紧闭。如此,清流浇灌之下,没准,好奇的秧苗得以生发,继而回馈给我们那种久违的阅读感动。
看过一部影片《云上的日子》,其中有句台词令人印象颇深,“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这句台词脱胎于印第安人的一个传说。传统的印第安人认为,出远门的时候,如果走得太快、走得太远,自己的灵魂会跟不上,所以走一段路就要停一停,要等自己的灵魂赶上来。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走得太快、太远,我们的好奇心也容易掉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得停一停、等一等,起码,在我,以后的阅读行程,好奇心的手臂得挽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