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儿童眼中的烽火年代

作者:刘海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5




  我当然读过关于“上高会战”的大量史料,那一年的枪炮声一直在我内心深处轰响。我一直很想写一个故事。把“团山惨案”和那眼古井中的几位无名烈士写进去。多年以后,我写了这本小说,算是对我自己的一个交代。

——摘自《寄往春天的家书》


  如何从当代儿童视角出发重述战争题材,进行党史和革命史教育,这是红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少儿图书出版界重视的话题。张品成的新作《寄往春天的家书》(浙江文艺出版社),通过优质的故事和醇正的文学气息,赓续红色血脉,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少儿主题出版的重要收获,也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青少年红色文化课堂”主题教育书系的新收获。

  张品成是一位对红色题材情有独钟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专注于红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迄今已40年,创作出版了大量红色文学作品,受到读者欢迎,获奖无数。他擅长选取少年视角,着力描绘少年儿童如何在烽火年代中淬炼成长。

  一般人眼里,张品成关于红军题材的小说非常多,也写得很不错。殊不知,张品成也写了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我在明天出版社工作时,就出版过张品成的长篇处女作《没有儿戏的童年》,也是因为这部小说,我们成了好朋友,亲密的友情持续到现在。《没有儿戏的童年》就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少年小说。其后,他还写了同样反映抗日战争中英雄少年的长篇小说《觉醒》和《水巷口》。

  在我看来,《寄往春天的家书》是一部叙事细腻绵密、语言质朴坚实的儿童文学作品。该书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故事化表现手法,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上高会战期间,发生在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员为妇女和儿童)里的故事。全篇通过塑造韩世得、司丰兴、易秀芬、白梦蝶等战地服务团里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展现了有血有肉的抗日人民群像,再现了中共领导下的战地服务团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样貌。

  上高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该书没有像《血战台儿庄》那样通过刻画正面战场来表现战争的血腥残酷,而是选取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这个特别的切口来展现全体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勠力同心、顽强不屈的精神气概。

  据《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资料记载,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把那些不负责任的保甲长和公务人员找回来了,逃走的壮丁劝回来了,胆怯的农妇们安定了,那成千的小孩子也鼓舞起来了”。书中的战地服务团也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壮歌。尤其是书中着力描写服务团为即将上前线的将士拍照、写家书的情节,将家国大义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通过留住美的画面和传递高尚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的残酷与赣北春天美好风景的描写相交织,构成对战争罪恶的强烈指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题材需要好故事,需要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寄往春天的家书》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