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宁夏沃土 书写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5
宁夏位居西北一隅,自然资源条件相对欠佳,但依然成为700多万各族儿女共居共建、共享共乐的家园。《贺兰山东麓》(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书讲述了关于宁夏北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故事。从文本内容及其文学意义而言,该书至少有以下4个方面值得关注和肯定:
以文学的方式回答时代之问。正是对时代发展问题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促使作家走进生活,走到田间地头,追寻答案,这也是纪实文学独特的品质所在,通过真实且真诚地叙述,回答时代之问。既有宏观的大局把握,又庖丁解牛般厘清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线索。这种问题意识,使得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时代性。
以产业发展视角呈现时代精神。《贺兰山东麓》通过一个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书写一个时代中人们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进而呈现独特的时代精神。无论是产业的领导者、技术人员、产品营销者,还是普通的产业工人,所有人都抱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满怀对未来的期待。就像他们共同种下的那一株株葡萄苗一样,扎根在自己的田野天地里,突围困境,顽强生长,直到有一天结出引人注目的硕果,这无疑也是新中国精神的一种时代写照,让我们看到整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探索创新与积极开放的精神。
将个体生命故事置于宏大的时代叙事中。要认识和呈现一个时代的酸甜苦辣,也许再优美的言辞都抵不过一个个具体生命故事的刻画。《贺兰山东麓》一书,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细微描写,告诉读者,激情的玉泉营、困顿的玉泉营、奋斗的玉泉营,归根到底还是那些为了时代发展扎根一线的人们的岁月写照。在这些人物故事的叙述中,也让读者体悟到人性中的温情。透过个体的惆怅与激情,看到一个时代的丰富表情。
在社会发展的书写中始终关注普通人。《贺兰山东麓》中,作者将视角深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发展。如今,在宁夏中北部地区,每当夏秋之季,绿茵茵的葡萄种植区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十多万的西海固移民通过种植葡萄或者在葡萄种植基地打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我们要做迈向人民的学问。文学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也是如此,某种意义上它与传统历史叙事形成互补,展现相关普通人、普通社会阶层的生命史,从而凸显其本身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力。
讲好新时代的宁夏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樊前锋近几年的纪实文学作品在创作题材上具有鲜明的开拓性,让我们看到一种别样的新时代的宁夏面貌,也让我们意识到,宁夏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同样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巨变,同样是孕育着卓越品格的精神沃土。我们有信心期待,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此类纪实文学作品诞生,扎根宁夏沃土,书写宁夏故事,展现宁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