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就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数字时代脉搏、用好数字技术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不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路径。

  数字资源生产是实现数字信息网络传播的重要基础。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路径,必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过程中,统筹推进文化资源的存在方式的转换,将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为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便于传播的数字资源。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分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并积极推动文化类数据库的共享、互联、融合、整合,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必须用好数字媒体技术。要发挥好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功能,积极开发学习研究、传承发展、宣传展示、模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新平台、新软件,有针对性打造适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体现传统文化信息传播特点的数字媒体。当前,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关键渠道。特别是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这必将引起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要把握好数字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移动优先战略,积极建好移动传播平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新媒体上展现精彩魅力,焕发蓬勃生机。

  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坚守文化安全、数字安全的底线,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站稳中华文化立场,掌握数字空间文化传播的主导权、话语权;要着力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普惠共享、普及推广的同时,加强对数字文化生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产业界推进数字文化创新的积极性;要处理好数字空间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对文化传播中网络乱象的治理,引导人们在数字生活中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主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4月17日 光明网 李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