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历史视角下打造药学科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我从事药学研究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了,在网络上作健康科普,为大家介绍药学科普知识也已有5年多的时间了。由于自身本来就喜欢写作,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于是就成就了我做健康自媒体这件事。在此过程中,我在与读者朋友、粉丝朋友互动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很多朋友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另有诸多慢性病患者,在去医院开了药之后,仍然对用药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例如最佳用药时间,饭前还是饭后服药,是否可以自行停药,是否可以自行更换药物,等等。
此外,作为普通人,除了要对自己所用药物的特性、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客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把这些方式方法应用到合理用药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更好地建立起科学用药思维。
科学用药思维的构建,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也牵涉人性相关问题,面对疾病时的心态,面对药物的客观理性态度,都会影响科学用药思维的构建。真正科学的用药思维,应该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客观理性看待药物的使用方法、疗程、不良反应风险等方面,遵医嘱的同时,也应该在用药的过程中,了解药物的相关用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认识不同个体用药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达到用药过程中的最大健康获益/用药风险比。
在网络科普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要消除大众的用药误区并帮助其构建科学的用药思维,通过单纯的用药知识科普收效甚微。对普通患者和公众来说,没必要了解医生和药师选择药物时所依赖的专业技术,公众需要知道的是药物选择的原则、标准和内在逻辑。创作《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一书的初衷是通过梳理药物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临床用药实践相关思考,帮助读者构建科学用药思维、提升安全用药认知,从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不合理用药行为。编者团队和出版社致力于将本书不仅打造成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更是蕴含药物发展史的优秀医学人文读物。
知易行难,把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也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医药类的科普书,为了保证其权威性、科学性,一不小心就会写成教科书,而我们创作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朋友奉献一本既保证科学性、权威性,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药学科普图书。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语言描述、文字内容的原创性、通俗性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事例都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
本书创作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中西方药学发展历史的介绍与对比,更全面地介绍了药物的发展史,对于中西方药学的一些思想碰撞和文化碰撞也提出了阐述和思考。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上篇全面介绍药物历史、展望药物发展未来的同时,在下篇中,我们结合日常生活中以及临床上的一些案例、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案例,对药物的合理应用、药物使用的“真相”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相信不管是对于喜欢了解药物发展历史的朋友,还是对于想要获取合理用药知识的朋友,这都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药物的模样:从历史中打开真相》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津 吴一波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