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得鸳鸯从君看,责编辛劳亦当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年前,由我总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史料集成》(共10卷)前6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辑纂自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后至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行这100年间有关学前教育的史料,分编为《蒙养院论集》《蒙养园论集》《幼稚园论集》《幼儿园论集》四辑,各辑再对相关史料“分类编年”。本“集成”总计700余万字,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的百年进程多有助益。
该书自2018年立项编辑至2022年定稿出书,前后历时4年。编者与各卷责编虽从未谋面,然而通过网络、电话、清样等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后,却与她们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俨然已成为“陌生的忘年交”。
对于丛书的编辑,首先便须订立“凡例”,用以确定本书的收录原则和技术路线。本“集成”的《编者说明》,除与各卷责编反复讨论、修订外,学前教育编辑室又专门开会逐字逐句地进行审定,从而为全书的定稿提供了必要的则例。
则例的完成,还只是提供了粗线条的轮廓,要想各篇各卷在细节上大体无违,还须制定更为详尽的操作细则。为此,学前教育编辑室又多次开会,订立了《史料集成编辑加工注意事项》,对书名和编号、题解、正文、注释、图片、表格、字体、落款等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范。
举例而言,现今通用词“想象”,晚清、民国多用“想像”,一审时统一改为前者。后认为与《编者说明》中“保留原貌”的原则不合,加之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补收了“想像”词条,因而又将原来所改一一改回。再如“摺纸”为幼儿园手工中的要项,现今通常写作“折纸”。由于“摺”字并未简化为“折”字,因而决定统一保留“摺纸”表述。诸如此类的词语,尚有“刺戟”“唱导”“供献”“左证”“已往”“联续”等等,均在编辑过程中历经反复。
至于单字,晚清、民国的用法,也与现今多有不同。如“哪”“那”、“狠”“很”通用,“倒”亦作“到”、“底”亦作所有格的“的”,“沈”同“沉”、“知”同“智”、“见”同“现”等等,在编辑过程中也同样历经了反复。
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所收录的每一篇文字,责编们均找来原件一 一校核。刊载陶行知《活的教育》的《时事新报》编者无法提供原件,该卷责编便亲往国家图书馆调阅校核。刊载张宗麟《怎样指导幼稚园的教学做》的《乡教丛讯》,全国仅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该卷责编历经曲折,终获该文的电子稿。各卷责编的认真校核,消除了转录件中的讹误或擅改,
保证了史料的真确性。
对于明显错误的消除,尚有一例值得专门指出,那便是《幼稚园课程编制原则》的作者唐瑴。在我提交原稿时,依据朱方著《桂林教育史·近现代旅桂及桂林本土的教育家》所载“唐现之(1898—1975),原名唐谷,广西灌阳人”,遂署名“唐谷”。该卷责编发现有误,随即严正指出并加以改正。“瑴”与“穀”(谷之繁体)字形相近,因此有此误识。瑴为“珏”的异体字或繁体字,若依“从简”原则宜径作珏字,但依据人名中的异体字可予以保留的弹性规定,最终署名“唐瑴”。这虽为一字之订,然而却避免了编者的重大失误。
他若题解、注释等编者所撰文字,各卷责编也均予以了认真审订。如:题解中各篇出处究竟是统一为卷、期,还是保留原发表件的年、号;“论著栏”的栏字,究竟应置于引号内还是引号之外……诸如此类极细致的处理,均反映了责编们极其认真的职业精神。至于注释条目,即使出自权威词典和“百度”上的通行说法,若无参证材料,则不轻易采信。
翻检4年来与各位责编在网上交换意见的文字,似可辑纂为一本“编辑手记”。尽管交流过程中也有不太顺畅之时,但若就总体而言,双方还是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取意见,言说出如此主张的道理。当我翻检这些往来文字时,更是对责编们数年来的辛劳付出充满敬意和谢忱,因而欣然将本文命题为《绣得鸳鸯从君看,责编辛劳亦当知》。
(《中国学前教育史料集成》人民教育出版社 喻本伐 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