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木铎金声,春秋代序,巍巍师大,百廿弥新。
“无负今日”,系梁启超先生于1925年给师大学子的赠言。铿锵四字,意蕴无穷,恰可作为北师大精神根骨之诠释。由此“破题”,影片有了立意的依托。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亦是中国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前身为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并入后,成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大学。梁启超、鲁迅、白寿彝、启功等先贤先后在此弘文励教,名师荟萃,各领风骚。
百廿年来,凡中国近现代教师教育之变革,国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每揽当仁不让之责,知行相长,与时俱新。代代师大学子,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校训精神,治学修身,勤勉不怠,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伟业谱写了一曲慷慨长歌。
百廿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文化运动伊始,钱玄同、黎锦熙领衔,不遗余力推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世纪之交,钟敬文首倡并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近年,莫言成为大陆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更是集齐了莫言、余华、苏童等一众当代文学巨擘。
电影《无负今日》,亦系北京师范大学形象艺术片;感念于北师世纪风华所蕴集之淳厚悠长之人文传统,力图以点带面、管中窥豹,用数则似断实连的故事来复现师大人的精神气质,来捕捉巍巍师大的炫彩光华。这是对我所挚爱的母校的一份心意,也是对自己过去这20年时光的一次致敬与回眸。这个创想,源自从求学到执教、从青年到中年的漫长步履,源自星移物换间对师友学子、对校园屋舍和花草风物的眷爱,源自一个真纯而朴素的愿望——如斯美好的母校,我要用我所学所擅,为她织就一首光影与文字交汇的美妙诗篇。
对母校的热忱敬意,寄寓在这部作品的光影与文字之间。影片内外,故事唤醒的故事、故事串联的故事、故事催发的故事……许多生动丰富的资讯、知识、轶事,与影片构成了相映成趣的互文——我们将其一并收入本书,权作对影片内容的补充,也是对读者期待的回应。从影片到书籍,也许力有不逮,但我们始终不曾放下这份初心——铭记此时此刻此代人的所思所想,抚今追昔,寄望为后来者回溯北师大及北师大人的浩瀚精神长河留下沧海一粟的凭证。
而今回想,如果要给大家参与这部作品寻一个动机,无他,正是以“无负今日”之名。团队中,有北师大人,有北师大人的友人,还有很多北师大的新朋友……我们一起谈论理想、师道、青春,大家所形成的多声部鸣奏,自然而谐和。我想,这或许正是北师大魅力之所在。它荟萃五湖四海的求道者,再让他们彼此砥砺,相与促进,焕发独特的光芒,尔后复归万乡,将一方方土地照亮,让人间姹紫嫣红开遍。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就星空、大地、心灵和远方发起追问之时,种种思绪交汇而出的,就是北师大精神的轮廓。
当然,我们也期待,一代代师大人的足迹与谛思能够得以沉淀,为后来者找寻母校过往影踪留下饱含深情的证明。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与诸君共勉。
(《无负今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振华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