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部部长——
李苒:因专业让中外电影交流更多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9
讲台上,循循善诱传播知识;国际电影节上,真诚沟通,促进中外电影人深入交流。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李苒以专业、乐观、坚韧在两种工作状态中自如切换、融会贯通。
作为连续九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部部长,李苒的朋友圈有很多国家的国宝级电影导演,也因此让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台上多了许多客座教授。专业探讨由此走向深入,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广泛的空间。
故事各异,情感相通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世界各国电影人都有各自讲故事的方式。但内容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各国观众都可以借助影片了解或相似或迥异的生活,进而形成共鸣与对话。李苒认为,银幕上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成为经典的影片都有着人类共通的情感。
她举例说,在世界各国有很多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漫长的告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妈妈》是不同国家导演拍摄的与此有关的影片。这些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叙事手法、艺术表达各不相同,观众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国家的家庭关系、生活观念,但显性的差异之下有隐含其间的爱与陪伴、亲情等共通的情感体验。
“阿尔茨海默症相关影片只是一个具体的小视角。我在近些年的中外电影交流中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各国观众都会对其他国家的大众生活感兴趣。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化理念的重要窗口。”李苒谈道,相互了解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合作的基础。电影艺术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进而推动深层次的沟通合作。
当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瑞执导的电影《白云之下》在内部观影时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基于对世界各大电影节展的充分了解,李苒和导演、制片人商讨,推荐该片报名2019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该片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影片顺利入围,并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影片讲述的就是内蒙古草原上一对年轻夫妻的日常生活。其中呈现了普通人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也触碰到一些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李苒说,这部影片具有跨文化特色,又具有相似的情感,因此,为作品找到合适的平台,让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便是其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交流是让大家相互看见。中外电影艺术的交流就是要看见文化差异性,也看见故事中相通的情感。”李苒说,不论是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平台,还是北京电影学院讲台上,她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始终致力于推动双向交流、合作共赢。
深入交流,深度合作
近年来,每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国际知名导演都会到北京电影学院做放映交流,这几乎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固定环节。“作为创作者,他们希望看到各国观众的直接反馈,而在北京电影学院做放映交流能从专业角度展开更多元的探讨。”李苒说,每年她都和同事、学生一起,商量邀请哪些电影人进校园,从哪些角度交流探讨更有价值,而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增长了见识,更让国际影人了解了中国影视发展的现状。
精心准备的大咖交流课,通常都是一场专业的头脑风暴。有时,学生会问影片中某个细节为什么这样处理?开头为什么用那个画面?还有学生请大咖导演为自己的作品出谋划策,甚至直言不讳地询问是否可以合作,对什么类型的合拍片有兴趣?经过碰撞交流,不仅学生获益匪浅,电影大咖也会收获很多专业意见,并了解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想法。多位导演在交流后受聘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他们会在再次来到中国前联系李苒,热情洋溢地说“我又要来中国了,请给我安排课吧”。
北京电影学院与世界电影圈的交流日渐深入,今年1月,北京电影学院获批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这是全球第一个电影主题教席,也是北京市属高校设立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李苒介绍说,获批设立“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北京电影学院为这一领域的全球“课代表”,这无疑为学校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和世界影响力注入了更大动能。
“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的设立,也将通过全球高校间合作,培养青年认识和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未来,北京电影学院还将充分调动资源,为全球青年艺术教育贡献中国力量,以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创新助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同时,引领电影教育聚焦多元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互相理解。
李苒认为,多样性的文化为电影创作提供素材和滋养,而电影艺术又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因此,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将不断创造机会增进多样、包容、可持续的跨文化交流互鉴,同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提升公众意识,以支持各类保护和传播文化多样性的艺术作品。
看见他者,完善自我
如今,北京电影学院组织开展的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二届,全球知名的电影类高校每年都会有大批青年电影人携作品参展交流。另外,该学院组织开展的日本当代电影展和西班牙当代电影展于去年11月刚刚落幕,今年3月多国驻华使馆和文化机构就已经在热情询问新一届影展的开展事宜。
在交谈中,记者感受到,电影产业可以粗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艺术创作,一部分是产业管理。就产业来说,各国电影业产业化步伐、程度各有不同,中国电影人可以学习欧美等国家经验。但就创作来说,各国电影人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因此,李苒总是引导青年学子在国际交流中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角度观察、探讨。
比如,当罗伯·明可夫等国际知名导演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时,李苒就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他的影片与艺术表达,也要关注他对不同文化的观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同时深入思考如何从国际视角作出优秀的艺术表达。“中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我们期待青年电影人在看到国际大片的同时,更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思考国际化表达。”
看到同龄人在做什么对青年成长十分重要。每当在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中,观察到有些外国电影学院的学生的作品表现较为成熟时,李苒就会引导自己的学生多借鉴同龄人的社会经验。同时,她告诉学生,很多知名导演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创作的积淀,也拓宽着表达的视野。
一手牵着国际知名导演,一手托着国内青年电影人。李苒的很多学生评价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李苒,和课堂上很不一样,却又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样子。对此,李苒笑着接纳,节奏紧凑的电影节上,她没有太多时间给学生做循循善诱式的讲解,但是特别希望他们在每一次体验中不要错过任何一个交流学习机会。
“有时一个分享、一句话可能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因此,我特别希望把北京国际电影节做得更好,也把全球电影人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李苒认为,电影节需要深入耕耘、形成特色,她希望与更多行业同仁、学生一起以更专业的服务擦亮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品牌。而随着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临近,相信很快又会在现场见到李苒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