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儿童语言习得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
——读李慧敏《汉语儿童应答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2
李慧敏老师的专著《汉语儿童应答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以为该著作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该书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该书对汉语儿童应答语动态发展过程等作了细致的描写;另一方面,作者对相关理论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对儿童应答语若干现象给出了深刻的解释。作者指出,“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应答等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乔姆斯基(Chomsky)严格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后者是言语中一个个具体实现。人类不同个体的语言运用存在差异,但是所有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语言能力是共同的。语言能力研究重在人类共性,语言运用研究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无疑语言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语言运用的研究也有自身价值。李慧敏老师著作中使用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术语。应答是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具体说是会话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应答是一种言语输出行为,言语输出以言语理解为前提,而言语理解能力、言语输出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儿童认知、语言理解、语言输出(包括应答等言语行为)三个方面能力的成长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系统考察学龄前汉语儿童应答语和应答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探讨人类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儿童语言能力以儿童认知能力为前提,具体说就是以能够运用递归(recursion)手段为前提。递归就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儿童学习数数就体现了递归的学习过程。儿童学习从1数到9可能只是重复而记忆,但是从9数到10、19数到20等则需要递归,因此儿童计数能力超过20,儿童能够生成连贯句子的时间应该是相近的,二者都以递归为前提。李慧敏老师在著作中考察汉语儿童应答语的习得情况也验证了语言习得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理念。
诚如语言学专家张旺喜教授所指出的,儿童语言发展是一个“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过程,“语言输入和儿童的语言内化、语言产出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这方面乔姆斯基的观点在国际语言学界影响最大。乔姆斯基把语言习得的过程假设为:“语言输入人类大脑(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语言知识”。我们可以把大脑看成一个函项(function),其输入是外部语言资料,输出是人类语言知识。儿童贫乏的语言输入和完美的语言知识之间的鸿沟体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人类大脑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可能(内因),语言输入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外因),二者缺一不可。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答等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和人类大脑机制等理论构拟的研究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应答等语言运用能力的事实描写和问题思考可以为理论构拟提供事实基础和验证材料,理论构拟可以为语言描写提供演绎前提和标准。两者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所谓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才能实现中国语言研究的突破,为世界语言学作出中国贡献,真正不负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时代。无疑,儿童语言习得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李慧敏老师的专著《汉语儿童应答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针对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研究,也为汉语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作出了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