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一本书而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2
董桥先生爱书如命,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时甚至想哭。在《记忆的注脚》中,他就曾两次写到了这种感受:“二十三岁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家破旧阴暗的书店里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我高兴得两眼泛泪:‘是宋版书吗?’朋友吓一跳。‘是清末民初的版本。’我说。多年后在伦敦买到第一本狄更斯残破的初版我也想哭。”董先生的这种心理,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笔者听了一堂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听罢,茅塞顿开,原来,《红楼梦》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啊!从那以后,便喜欢上了《红楼梦》,以至于遇到和《红楼梦》有关的书籍,就要想方设法买下来。有一回,我在一个同样爱好《红楼梦》的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新译红楼梦》,这是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研究《红楼梦》的心得,这本小书不厚,但很吸引人,看完后,我就想自己也收藏一本,然而,我走遍了齐齐哈尔(我当时是在齐齐哈尔读书)所有的大小书店,也买不到这本书。在沿街的各个书摊上打听,也没有这本书。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版本,大概以后再没出过。怎么办呢?我便萌生了抄书的念头——想把这本书抄下来!于是,我从朋友那里把这本书重新借回来,在一天晚自习的时候开始抄这本书。我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抄写,但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也偷偷地抄写。好在这本书页数不太多,只有135页,所以,我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把它抄完了。后来的很多年中,这本手抄的《新译红楼梦》我曾反复读过。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六七年,这六七年来,我的生活也有了变化——毕业后留在了齐齐哈尔工作,虽然已经离开了校园,但心中那份固执的“爱书”情结却并没有变,工作之余,我依然喜欢在书店或大街小巷的书摊流连、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对《红楼梦》的热情也依然没有变,遇到自己钟情的关于《红楼梦》的书籍,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一个双休日下午,我从街里回来,路过二厂宿舍附近的一个书摊,便去看有没有中意的书。书是摆在地上的,我蹲下来一本一本地浏览,无意中,忽然发现多年前我曾苦苦寻找的《新译红楼梦》就放在书摊的一个不起眼儿的角落里!我心中狂喜,真想立即把它拿到手中,可是,根据多年的购书经验,如果我对某本书表现出特别喜欢的热情,老板就会提出一个超出正常价位的高价,特别是对这种出版量极少、极难买到的书。于是,我不动声色,故意先拿起一本比较新的书问他:“这本书多少钱?”老板说:“8元。”“这么贵啊!”我说。“那还贵啊?你到书店得花15块钱呢!”“这不是旧书吗?”我说。“虽然是旧书,但这品相和新书没什么两样,我卖到新书一半的价钱完全合理。”老板说。我把那本书放下,又翻了翻别的书,然后,故意心不在焉地拿起那本破旧的《新译红楼梦》,说:“你的书品相也不怎么新了,你看这本,都破成什么样了!”老板看了一眼,说:“这本是旧了些,但旧有旧的价格,你要买这本的话,我一块钱就卖给你!”听他说一块钱就把这本《新译红楼梦》卖给我,我内心激动极了,但还是掩饰住内心的激动,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一块钱啊,那我就拿回去翻翻吧!”随手掏出一块钱给了老板。到家以后,我爱不释手地翻看这本《新译红楼梦》,想起当年费了那么多周折也无法买到的失落,虽然没有如董桥先生那样泪流满面,但内心深处同样感慨万端!
“为一本书而哭”,是我精神家园中一份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温暖了我所有的青春旅程,让我每回忆起,都满怀眷恋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