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构建地方国际传播“全域协同”机制的路径探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11
□方青云 杨亚初 许日华
卓有成效的国际传播活动,有利于地方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提升在国内外发展竞争中的话语能力。近年来,浙江金华立足深入实施国际陆港枢纽建设行动,全方位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致力打造“一带一路·金枢纽”“国际李渔戏剧文化季”“海外学子走进古村落”“最金华”等项目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国际传播格局因此发生了嬗变,生态环境被重构,传播资源也由以往的单一维度拓展至多平台、多渠道、多主体,如何探索构建“全域协同”机制,通过变革重塑突破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基本态势与问题挑战
城市为中国故事的发生地、承载者、素材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的发展,金华向上、向新、向好的国际传播格局逐步形成,样本案例层出不穷,《穆罕奈德的中国梦》《我从非洲来》等20多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然而,在严峻的国际舆论大环境下,因缺乏强有力的统筹谋划与全域协同,其“散”“杂”“碎”等短板突出,严重制约了后续长远发展。
运行模式上,多点开花、各有千秋,但缺乏强有力统筹,难以形成整体“一盘棋”。由市、县两级党委宣传部门主导实施,加强多跨协同,计划举措多,活跃度较高,实施路径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因各级、各块工作尚未完全打通,难以形成资源“一把抓”,建构系统“一盘棋”。如一些学校、村落为“蹭热点”自建非洲文化园或研学基地,实则缺乏专业设计与内容支撑,并无实际传播价值。
呈现方式上,形态丰富、话语多元,但缺乏系统性表达,难以获求传播“大声势”。这主要体现为:主线集成不足,传播覆盖面有限;用户画像欠精准,忽略世界话语和文化差异;全媒体联动传播体系尚未形成,对外传播壁垒依旧;等等。如“海外学子走进古村落”活动主要依赖于参与者“所见所闻式”报道,自媒化、个体化、碎片化叙事局限性较大,海外媒体报道篇幅偏小,难以引发传播“大声势”。
发展范式上,叠加推进、平稳守成,但缺乏跨越式突破,难以建构外宣“新格局”。总体上守成有余,缺乏变革动力;理念与手段更新不够及时;深度谋划不足,缺乏应有的绩效评估;专业人才稀缺。还需打破“舒适区”,焕新话语体系,通过“国内+国外”媒体互动、“官方+民间”交流互鉴、“友城+云端”共联共推,以跨越式理念、手段,讲好地方特色和发展变化。
二、核心逻辑与总体要求
国际传播新境界的本质是共生和互构,这一新境界需塑造全面互联、立体融合、万众创新的智能化视听传播环境,从而推动“全球交往体系”的建构和“可沟通的世界”的实现。市域国际传播盘子小、资源散,尤其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谋求实现从“点状积累”向“体系突破”跃进。
构建“全域协同”机制的核心逻辑。合作共赢之需。基于共同能力发挥各平台、各环节、各要素的价值,对人、财、物、事等进行充分融合,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求取效率最大化。
融合破题之策。全域协同性既是网络社会特征,也是以融合新理念破解国际传播“老大难”问题的路径所在,唯有破平台壁垒,融不同要素,方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竞合发展之举。需运用系统观念、思维和逻辑,以大协同势态,聚焦全维度、全流程和全元素,一体联动实现跃升,促使自身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构建“全域协同”机制的总体要求。统筹一体化。以共识、共商、共创、共建、共享为理念,融聚各方合力,突出主引擎作用,共建协作共同体,做优项目活动,做强平台渠道,做大国际影响。
实际可操作。机制构建应从指标定义、评价标准、考核结果和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运行高质量。面对复杂严峻风险挑战,以系统性思维做好应对,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释放潜力活力,构筑发展支撑,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完善、优化。
与此同时,也要防范对协同的过分依赖,力戒形式主义。
三、实施路径与实践创新
新形势下,金华立足“先行先试”构建国际传播“全域协同”机制,需“一条龙”链动各层级、多主体,把“一带一路”商贸枢纽转化为“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金枢纽”,鲜活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图景。
□方青云 杨亚初 许日华
维度一:强组织协同,以中心化机制“破散促聚”。
构筑市域合作共同体。共建组织体系,由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任总牵头人,新闻外宣发布处负责日常统筹调度,以各相关部门机构为成员单位,分头组建专班团队,围绕不同时期的项目与任务,各司其职履行责任。共育运行机制,通过强化点面结合、要素融合与内联外合,突出义乌、东阳等地的主辐射作用,一体联动全域激活,将单向的责任驱动深化为多元的发展驱动。共推优质项目,通过全方位联动协同,实施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的项目与活动,达成优势互补,谋求发展共赢。
打造国际融媒传播中心。新形势下,通过搭建完善内容链、技术链和价值链,推进市域国际融媒传播中心建设,有助于促进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要素集聚,实际操作可立足“1+N”建立双协同架构。市、县两级党委宣传部门共建“1+ N”协同架构。以此为战略主导、组织牵引和资源支撑,整合各方面力量,提供政策、资金、渠道等支持,集中力量共谋选题、同担命题、合力破题,推动各项工作形成紧密耦合。市、县两级传媒机构共建“1+N”协同架构。由市新闻传媒中心牵头,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参与,获得必要的资金预算、资源支持,通过体系化运作,全案承办国际传播项目与活动,开通运营海外传播账号。
维度二:强平台协同,以矩阵化运维“融圈出圈”。
做优内容矩阵。紧扣“原创”发力,主动谋划、重磅投入、深度触达,以高质量协同强化精心策划、精炼叙事和精准传播,打造系列优质原创作品,通过精品奖励、专项补助等方式建立优稿库,“有货”“有料”推介传播。着眼“流量”激活,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打通内容资源,引进全媒合作,激活国际友人、驻地外商、海外学子等自带流量,谋求“点穴”效应。立足“本土”做强,义乌“万国创业”、东阳横店影视、浦江“上山文化”与中非教育文化经贸合作等各具特色,为金华打造系列出海传播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需透过全球视野,盘活八婺资源。
广拓平台渠道。借国际性平台讲金华故事,加强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优兔、脸书、推特等网微端阵地建设,密切与国外媒体间的人文交流,联合友媒共建稿件互换和境外赠阅发行机制,以“借嘴说话”等方式提高报道可信度。融国际频道扩出海通道,对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浙江广电集团海外中心(国际频道)、黄河电视台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等传播网,参与多元合作,建立伙伴关系,传输优质内容。建资源共享平台展城市形象,广泛征集素材,以“爱金华”官方中英双语微信公众号为基础,为在金外籍人士量身定制英文权威资讯服务平台,创互动载体,展城市形象。
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既需要创作成批量、高容量、好质量的内容,更离不开全域化宣推。浦江县举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引发美联社、彭博社、法新社等世界知名通讯社发布、转载报道300余篇。“金彩世界云涌非洲”线上云展点击量达千万人次,中非跨境电商论坛在线直播吸引424万人观看。
维度三:强创新协同,以融媒化传播提升效能。
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赋能方式。强化数字技术与国际传播文化的叠加,建构图文、视频、游戏等多样态联动的跨媒介国际传播叙事,在议题设置中找准双方的公约数,调动不同层面的传播主体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带动由一对多的“单向灌输”转向多对多的“复调传播”。
探索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媒体形态。发展运用好VR、AR、MR等技术,加强特色原创IP的培育开发和转化,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搭建文化出海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文化出海项目,推动其海外跨终端传播和社交化运营。
打造“内容稿池+传播矩阵”复合型平台。建立集内容选题、审核、分发、效果评估等为一体的网络国际传播稿池库,供“源头活水”,展活力形象。以外商的现身说法和亲身经历,打造“打卡婺剧”“中非hand in hand”“万国创富潮”“影视横有戏”等一大批网络国际传播品牌。四、结语
金华是中国和浙江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区和试验田,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正实施推进。金华欲在国际传播领域抢先机、谋先行,需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引领,分清“优”与“劣”,辨明“长”与“短”,持续推进“全域协同”机制建设,发挥好金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金字招牌”优势,以接地气、有灵气、能共情的国际传播作品,以金华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本文系2022年金华市社科重点课题“打造金义都市区‘全域外宣’高地的融合传播策略构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