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如何有效防范差错

作者:徐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3

□徐宁
核心阅读
  在融媒体时代,差错的传播效力增强了。之前,报纸上的差错,只有阅读报纸的人才能够发现,传播效力有限,而在融媒体时代,报纸上的任何一个小错误,经过新媒体超越空间的传播后,会被无限放大,不仅成为人们的笑柄,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报纸的公信力。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为传统媒体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随着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拓宽,传播领域被重新洗牌,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报纸行业首当其冲。
  尽管如此,报纸行业的权威性并没有随之消解,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受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新媒体信息时,甄别真假的方式常常是看报纸怎么说,报纸的信息成了一锤定音的利器。因此,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一旦出现差错,不仅会让新闻产品成为残次品,影响传播效果,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危及报纸的公信力,这对于报纸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在融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差错的新特点,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加强制度建设着手,扎牢防范差错的藩篱,远离低级差错。

融媒体时代媒体差错的新特点
  因“快”出错。由于融媒体要求发稿速度快,造成了差错的发生,这类差错主要为一些技术性差错,包括打错字、错误粘贴等。打错字导致的差错,大多是在抢时间的情况下,使用输入法时,对词语选择失误造成的,是比较常见的差错。在《嘉兴日报》未见报差错中有很多此类错误,如留下了感动的眼泪,“留下”应为“流下”;便民服务活动还包涵了,“包涵”应为“包含”等。错误粘贴导致的差错,也是记者为了赶时间,省略打字环节,直接将内容进行复制粘贴。从小处说,这种差错会导致语句不通,如《嘉兴日报》未见报差错中,保持“老有所为”激情,营造“老有所为”氛围,第二个“老有所为”应为“老有所乐”。
  因“新”出错。时代在进步,新事物、新提法层出不穷,媒体在演进,新语言、新词汇层见叠出。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常会使用一些比较生动的网络词汇,例如,“喜大普奔”“有木有”“鸭梨”等,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也在逐渐吸收使用,如《人民日报》曾在报道中使用“给力”。在这种逐渐吸收演进的进程中,作为报纸编辑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词汇、新语言的意思,避免错误使用。此外,报纸编辑还需要与时俱进,熟悉新事物、新提法,否则就会出现事实性的差错,例如,在《嘉兴日报》今年5月的未见报差错中,将卖家某皮衣厂举报到了工商管理局,此处的“工商管理局”应为“市场监督管理局”。编辑没有意识到,机构改革后,工商管理局早已不再保留了。
  此外,在融媒体时代,媒体差错还有一个新特点是,差错的传播效力增强了。之前,报纸上的差错,只有阅读报纸的人才能够发现,传播效力有限,而在融媒体时代,报纸上的任何一个小错误,经过新媒体超越空间的传播后,会被无限放大,不仅成为人们的笑柄,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报纸的公信力。

融媒体时代对报纸编辑的新要求
  不可否认,由于报纸容量大,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编辑及校对的时限短,容易出现差错,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的工作强度和数量,往往较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出现差错更是难免。
  尽管如此,这也不能构成报纸版面出错的理由。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认为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尽管这是针对航空飞行所言,但放在编辑工作上同样适用,防止版面差错,关键在于编辑的素质和责任心,笔者认为,防范版面差错,报纸编辑需要树立底线意识、破除权威意识、强化学习意识。
  树立底线意识。报纸编辑有底线意识,知道哪些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在编辑工作中才会更有针对性,更好地防止重大错误的发生。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答案,那些经常被受众转载的差错,就是报纸编辑要守牢的底线。在笔者看来,这些差错主要包括:政治性差错、标题差错、版面稿件组合不当、热点事件表述不当等。防范政治性差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标题差错也需认真对待,这种差错往往显而易见,直接反映着办报水平。此外,在版面上,单篇稿件看起来都没问题,但两篇稿件放到一起,就会让人感觉不太合适,如某媒体公众号上,第一篇稿件是领导任命的消息,第二篇稿件是防范疫情的倡议,标题是“不!不!不!不……”。像热点事件表述不当的情况也很常见,因为事件本身受关注程度高,由此产生的差错也会广受关注。
  破除权威意识。报纸编辑在核实稿件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是某部门审过的稿子”“这是某上级领导看过的稿子”“这是转载的某权威媒体的播发稿件”等等,相对而言,这些稿件的错误确实不多,但并不能因此放松警惕,作为编辑,应该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稿件本身,而非权威上,否则就会让差错发生。例如,在很多编辑眼中,公告应该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因为之前经过了重重审核,但事实并非如此,《嘉兴日报》未见报差错中,就有一则公告提到,请广大市民注意辩听,此处“辩听”应为“辨听”。因此,报纸编辑必须做到不唯权威,只唯事实和规范。
  强化学习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专著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学习、不会学习、不会重新学习的人。融媒体时代,也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作为报纸编辑,不日进则日退,必须拥抱变化、顺应变化、适应变化,不断熟悉各种新领域、新动向、新语言,不断更新自身的词汇库、知识库,才能避免差错发生。
融媒体时代优化业务流程的新办法
  防范版面差错,除了编辑需要树立底线意识、破除权威意识、强化学习意识之外,还需要在业务流程上进一步优化,从制度上防范差错的发生。在这方面,《嘉兴日报》探索出了“十六看”工作法和互校法,大大减少了差错出现的概率。
  所谓“十六看”工作法,就是在前期精编精校的基础之上,快速查看“报头报脚有无更新”“稿件位置合不合适”“栏目报花有没有、对不对”“昨天还是不是昨天”等16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逐一核对确认,来规避错误发生的一种工作方法。“十六看”工作法主要有三大特点:免疫性强是它的第一大特点,“十六看”工作法防范的是差错,事实上,“十六看”工作法正是来源于曾发生的差错,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这个角度看,“十六看”工作法其实是一套免疫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法,可以说,“一个差错就是一剂针药”;针对性强是它的第二大特点,为了防范差错,很多报社都建立了“三审三校”制度,这种制度针对的主要是“人”,通过人海战术来规避错误的发生,而“十六看”工作法针对的是差错本身,“对事不对人”,直抵它的病灶,作用更直接,防范性更优;可操作性好是它的第三大特点,“十六看”工作法是一种菜单式的查错方法,将这“十六看”放置案头,逐一对照,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审校,省时省力,方便好用。
  互校法相当于一种补丁机制,就是每一个编辑、校对除了承担自身的工作职责,查看自身的版面之外,还需要承担另一个版面的校对,并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种互校的内容和一般的校对内容有所区别,互校只针对一些重点内容,比如,政治性差错、标题差错、版面稿件组合不当、热点事件表述不当等。这种机制让所有的版面在重点内容上都多了一个人来把关,一定程度减少了错误发生概率,从互校成本上看,编辑、校对参与互校,只需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每天花费不过十几分钟而已,可谓小投入大回报。同时,这种机制通过传帮带,让一些年轻的编辑、校对有了更多机会查看头版的内容,这无论是对于他们自身业务提升,还是对于报社人才培养,都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嘉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