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南省濮阳市绿城小学:
爱心“护苗”助成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23
□本报记者 吴明娟
“孩子在家还好吗?读了哪些好的书籍,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居家学习期间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要沉迷手机游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近日,由于春季流感流行,学校因病请假的孩子较多,河南省濮阳市绿城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倾心交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上述交流内容是濮阳市绿城小学“护苗”工作站开展的“绿色春天 爱心护苗”向贫困学生家庭送温暖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更好地护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真诚关爱 暖心走访
记者了解到,“护苗”工作站的老师们每到一户,都会与学生家长深度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等情况,鼓励孩子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勤奋学习,多读书。学校还会送上一些文具和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减少生活压力,表达学校对贫困学生家庭的关心和慰问。
二年级学生小林是留守儿童,奶奶日常负责照顾她和姐姐的生活起居。小林性格敏感内向,进入小学后班主任翟南南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陪她散心聊天,疫情期间上网课也经常联系,还指导她整理内务,并联系各科老师利用课后时间帮她补习功课。
小林在居家学习期间,看到老师们到家中慰问,还送来了学习用品,非常开心,兴奋地想表演一支自己新学的舞蹈。小林的奶奶说:“翟老师经常与她联系,照顾孩子生活,为孩子辅导功课,教育孩子多看书。”在外工作的林爸爸知道这一切后非常感动:“孩子在这样好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我也就放心了。”
专题辅导 抚慰心灵
在绿城小学,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学校在每个班级都成立了“护苗”小组,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类帮扶学习活动。比如,疫情期间根据个别家庭的实际情况,老师采用线下走访和线上“云慰问”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督导。在上网课的同时,向孩子们推送学校师生自编自导的《“护苗”之歌》,引导孩子们通过网络学习健康知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每当孩子们在学习中有所进步,老师都会提醒全班同学去赞美,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爱和温暖。同时,及时告知这些孩子的家长,让他们能够分享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步成长。这些举措,让孩子们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此外,绿城小学针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监护、意志力不强的情况,还成立了“慢慢来”心灵驿站,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每逢假期,绿城小学还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举办文体活动,组织老师为孩子唱一支歌、给孩子一个拥抱、教孩子一段舞蹈、陪孩子做一次手工……一次次的爱心传递,让每个孩子远离网络游戏和有害信息,让汩汩暖流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节假日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人生低谷中的亮光。”绿城小学副校长李晓婷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走访慰问和深入交流,表达学校对学生的真诚关心,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促进和鞭策。”
公益课堂 用爱滋养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绿城小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育苗”和“护苗”相结合,将爱与温暖融入育人全过程,用心用情用爱、做深做细做实育人工作。
自2015年建校,绿城小学在周末和假期就对留守儿童等开放学校图书馆、云教室、科技馆等相关设施,还开设“红领巾小课堂”、绿色阅读、文明上网、安全防护、法治教育等公益课程,不仅解决了在外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也充实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作为学生中心老师,翟南南说:“学校的学生阅览室是孩子们在假期阅读和学习的小天地,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引导未成年人多读绿色书籍,帮助他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老师们和同龄人的陪伴给予了留守儿童更多的心灵慰藉,把关爱和友爱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田。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绿城小学“护苗”工作站采用“阵地联动共享 多方力量共建 多元活动共学”的模式,用心关爱学生,用情感染学生,用爱滋养学生,将真善美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李晓婷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拓宽资助育人渠道,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全面护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