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跨省联动特别报道“我们村的喜事儿传北京”

联动乡村故事 呈现中国发展

作者: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4

  □本报记者 徐平

  连日来,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客户端联动全国16家主流媒体,推出全国两会跨省联动特别报道“我们村的喜事儿传北京”。整组报道聚焦村庄变化,记者深入新闻一线聆听发展故事,与村民共话“我们村的喜事儿”,并通过网络明信片社交互动的传播形式,将生活变化的“喜事儿”捎信到北京。整组新闻报道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勾勒出朴素的人物肖像,并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将乡亲们的生活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从中选取的10多个村庄故事,映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真实变化的生活场景

  “我们村的喜事儿传北京”特别报道通过生活场景与社会环境的描写,突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以此展现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我们的“田”有点“甜”》中,大别山深处的田铺大以前路不通畅,现在游客一拨接一拨;在《明信片里的“致富”故事》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从年年无“余”到年年有“鱼”》中,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不论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气神儿,都变得充满勃勃生机……报道中一幕幕的乡村变化,不是一味突出好人好事进行歌颂,而是通过生活的今昔对比进行呈现。这种带有浓厚现实生活可信、可感的报道,更加凸显新闻真实性的艺术力量,更能引发大众对于生活图景改变的强烈共鸣。

  整组报道中的村庄,在客观真实的场景描写中,呈现出不同地域风貌,其自然环境不同、人文环境有别,但所呈现的外在环境与描写的人物事件均形成了相互映照的关系。

  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

  “我们村的喜事儿传北京”特别报道中的稿件重视中心人物的塑造,通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人物肖像,没有过分渲染的白描手法,让人物更真实、更可信,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

  《走,创业正当时!》中的返乡创业人王元虎,通过少说多做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他想干、肯干、实干的形象;《这片田野,更加充满希望!》中的村党总支书记张鸿勋,通过敢说真话的语言描写,鲜明形象地描摹出人物的语气、神态、情貌;《“红军村”的红日子》中74岁的村民孙观,通过他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做客的细节,展现出他作为“红军村”村民的自豪感……报道中所勾勒的人物肖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象地刻画出受访者的性格特征,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个性,并与生活场景的描写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结构紧凑的叙事手法

  “我们村的喜事儿传北京”特别报道中的每一篇稿件篇幅都有限,均是千余字的文字稿。不同于长篇报告文学,这类短小精干的纪实性作品在叙事之中,更需要人物集中、场景集中、叙事紧凑的谋篇布局。

  在《互联网“圈粉”记》中,革命老区焕发新时代生机的顺叙结构与上官小英加入直播培训的插叙相互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奔跑吧,华溪村!》中,脱贫攻坚奋斗者马培清的讲述以及记者对于采访内容的观察,记录了乡村振兴正行进在康庄大道上;在《搬出穷山奔富路》中,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宏观叙事视角与搬迁村民李应川的个人叙事视角相结合,烘托出“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幸福”的主题……这种有温度、可触摸的叙事艺术,既呈现出纪实作品的思想性,又升华了艺术性,多重叙事手法的运用真实展现出日常生活的千姿百态,结构紧凑的文章布局又让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