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两会期间推出微纪录片《民主之光》

展现人民当家作主大国智慧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4

  □本报记者 隋明照

  新华社在两会期间推出微纪录片《民主之光》,用精致的视频作品展现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代表人物多层次展现主题

  讲述民主是如何落到实处的,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主题,《民主之光》定位为微纪录片,在11分钟的视频中,纪录片着重呈现了3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物故事,依靠清晰的编排和颇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人物,让观众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有立体并且直观的感受。

  纪录片的第一个人物便让观众感到出乎意料,因为镜头对准的是一位外国友人诺扬・罗拿。这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40年的土耳其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已经成为他的家。诺扬・罗拿在中国做过留学生、外交官、银行家,是上海市荣誉市民,而之所以和中国的民主产生关联,是因为他是虹桥街道出了名的“啄木鸟”。纪录片中介绍,虹桥街道是全国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点建立至今已完成78部法律的意见征集,征集建议2252条,163条被采纳。诺扬・罗拿乐于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关于外籍人士纳税的建议被采纳而且被写进了法条。诺扬・罗拿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决策深入城市的街道社区征求建议,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外人士都可以提出建议的真实情况。

  讲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故事后,纪录片将镜头转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展现民主如何真切地改变生活。纪录片中介绍了湖南塔山瑶族乡的故事,这个乡下辖的11个村曾经有10个是贫困村,盘玖仁是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他介绍,最艰苦的时候,180个孩子只有两个教师。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听取基层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盘玖仁建议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几个月后,“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纲要体现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纪录片镜头中,这座偏远乡村出现了多位年轻教师,表现了师资力量的提升。

  最后一个主人公是生活在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她与家人数十年如一日守护边疆。2018年,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卓嘎第一次走出青藏高原,前往4000公里外的北京。纪录片很自然地过渡到全国两会,介绍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到北京共商国是,并且介绍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契合当下的新闻热点。

  精致表达给人美的享受

  微纪录片《民主之光》中,精彩的人物故事与精致的表达相得益彰,从最后呈现来看,无论是画面美感,还是剪辑、配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的,观赏体验很棒。

  纪录片开头便不同凡响,城市与乡村、山地与平原、成人与孩子,这些镜头快速切换,搭配大气的音乐,预示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宏大背景的故事。开头处还设置了多个不同声音“每人一句话讲民主”的编排,让观众快速理解纪录片的主题。结尾处又与开头呼应,展示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涉及制造业发展、罕见病治疗、文物保护等话题,简明扼要,但又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民主带给百姓生活的重要影响。纪录片以几位主人公的微笑回眸作为结尾,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运用得十分到位,比如表现卓嘎走过4000公里路程去北京开会时,镜头从云雾缭绕下蜿蜒的盘山公路转到了朝阳照耀的故宫、升国旗的天安门。短短几个镜头,巧妙地表现了地域的转换,还体现了国家对于边疆地区交通的投入力度,以及片中集中体现的民主无远弗届的主题。纪录片中呈现的湖南塔山瑶族乡的一个大眼睛小姑娘也让人印象深刻,镜头中,女孩孤零零地坐在门口,陪伴她的只有一个小布熊,旁白介绍,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有些孩子被留在了大山深处,女孩说自己爱读书,想要当老师。而在表现“十四五”规划给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带来的变化时,女孩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老师手把手教她的镜头,让人相信这个女孩正在一步步接近她的梦想。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还呈现了许多数字,直观有力地体现出民主建设的成绩,比如,我国五级人大代表中,由10亿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90%以上;10年来,全国政协收到提案5.8万多件,一大批意见建议得到采纳。

  总的来说,微纪录片《民主之光》不管是画面质感还是总体编排都非常精致,在两会召开之际适时推出,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