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方得读书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3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觉得读书时间很少,细细想来,那是因为我们见的人太多,消化了时间。翻阅鲁迅日记,觉得鲁迅先生做得好。在他的日记里,常会发现“某某某来,不见”。干脆利索,炒豆子一般。
为何不见?不见者何人?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讨厌的人,不见。若论最讨厌的人,恐怕要数小鲁迅很多的同事黄元生了。黄元生第一次拜见鲁迅的时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1913年6月5日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上午寄信,下午去夏司长家商量图书馆分馆事宜,晚黄元生来,对坐良久,甚苦。”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话题,在一起硬坐,是非常难受的,做客的人尴尬,陪客的人也难受。所以,3个月后,就发生了鲁迅“不见”之事。9月14日日记中写道:“晨黄元生来,未见。”这一天是星期天,休息,一大早就去敲门,这对于一个习惯于夜间写作、早上都要补觉的人来说,是很不开心的。何况,又是自己不喜欢见的人呢?
二是庸俗之人,不见。1914年2月15日记载:“朱守荣来,不之见。”为何不见呢?谜底在2月26日的日记:“晚朱守荣寄书来,多风话。”风话,多是男女间戏谑挑逗之语,低级庸俗。鲁迅是不喜欢这样的朋友的。
三是事务繁杂,谁也不见。1930年2月24日,记录了不见两个人,一个应该是日本友人:“午后,乃超来。波多野种一来,不见。敬隐渔来,不见。”这一天的下午,鲁迅与冯乃超一起,审阅“左联”纲领草案,那么大的事,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接待别人呢?所以,这两个人的不见,是有原因的。
四是原则问题,谁也不见。1927年中山大学师生40余人被国民党逮捕,鲁迅力主营救师生,但没有结果。1927年4月21日,鲁迅愤然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4月22日日记记载:“上午文科学生代表四人来,不见。”这些学生崇敬鲁迅,是来挽留鲁迅的。5月9日,“沈鹏飞来,不见,置中大委员会函并聘书而去”。中大当局恐由此酿成学潮,极力挽留,但鲁迅坚辞不就。鲁迅是有原则的,认定了的事,是不会弯曲的。
五是不熟悉的人,不见。有的连名字都不知道,比如,1930年1月9日日记:“午有杨姓者来,不见。”1929年9月,不见之人比较多:1929年9月12日,上午施蛰存来,不见。9月19日,朱企霞来,不见。9月28日,秋田义一来,不见。这个月不见之人比较多,一方面,鲁迅因为版权问题请律师与北新书局打版税官司,心情郁闷;另一方面,打官司、写作确实很忙,哪有时间见不熟悉的人呢?
鲁迅的不见,并非不近人情。对于家人、朋友、同事,他以诚相待,及时出手相帮;对厌恶之人,那是毫不留情,痛打落水狗。
鲁迅的不见,也是一种处世方式。对待不想见的人,空耗时间,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的人,特别珍惜时间,特别需要时间,他不想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不想见的人身上。
学学鲁迅先生,少一些无效交际,确实管用。生活中,多一些“不见”,我们会觉得,读书写作时间变得更丰盈、更充裕了。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