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路百年》:
透过城市之窗 触摸时代变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1
一扇窗,分隔城市的街景与车内的人物。时代的公交“铛铛”行驶,透过窗,人和景都在流动中变迁。社会发展充满变数,而不变的是历史的来路。5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一路百年》立足百年北京与“大一路”公交线路的历史联系,在漫长的时间轨道中,以人、物与情感共通的方式,串联起生动的时代全景。《初声醒故都》《旧城换新颜》《春光洒一路》《同住地球村》《一起向未来》5集内容,由远及近、由点至面,通过时空双维度的交织与再现,回顾了北京发展的百年路程,并赋予人们坚定走向明天的力量与信念。
繁而不乱共创纪录艺术
近年来,纪录片市场愈发求精出新,被各类新样态、高水平的纪录片滋养的观众,在审美层面也呈现出更高要求。《一路百年》作为记录北京城百年变化之大格局的纪录片,如何在众多历史素材中筛选和确定城市记忆的高光点,并以精准、凝练的视觉话语呈现,使之符合传播规律又具有历史厚度是重点难点亦是突破口。制作组以共创思路作为引导,进行跨界、跨维度的多元结合,由此记录繁而不乱的百年故事。
多方协作,聚合式呈现故事情节。《一路百年》跨越北京百年历史,涉及公共交通、城市规划、党史等多方面的专业内容。为了纪录片的翔实与准确,《一路百年》在团队组建和外援支持两个方面做到了协作与共创,以聚合式创作模式完成了纪录片的制作。一方面,纪录片由总撰稿陈大立进行创作引领,资深导演吴琦进行艺术指导,并由总导演邢川带领5个分集导演团队进行拍摄制作。团队间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在做到主题内容统一、风格和谐一致的基础上,各自延展。另一方面,制作组积极吸纳专家意见,创作初稿和拍摄脚本完成后,制作组与北京城市交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专家、北京党史及历史研究专家和纪录片行业资深专家商讨后确定了拍摄内容。成片制作完成后又经过专家审看,历时半年多再次完成了两稿的修改,对纪录片内容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时空双线,覆盖式包裹城市万物。《一路百年》每一集都包含着多视角的切换,从个人的亲历、他人的回眸到城市上空的俯瞰,始终围绕“大一路”公交线路,结合时间纵轴和空间横面两条线索铺开,以此形成包裹式的城市叙事模式,让观众对北京城的记忆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得该纪录片看似内容纷繁复杂,却巧妙地由点至面串联起城市全景,形神不散。
动中有静书写城市记忆
历史的列车轰隆隆往前,高楼掩盖了平房、电轨接替了有轨、互联网聚焦了全球目光、同住地球村成为现实。在这无数变化之间,亦有不变之延续,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对当下的热爱与奋斗,这些人文内核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宝藏。《一路百年》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光影变迁,更书写着与城市有关的人们的情感与生活。也正因此,《一路百年》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深刻也有生命的鲜活,是一部具有东方韵味的人文纪录片。
东方美学实践在于动中有静、静中生动的和谐交替。《一路百年》的视觉观感较具动感的原因在于,生动还原了“大一路”公交的动线,对这一历史物件的呈现并非简单的3D建模,而是通过动画效果和道路拍摄等手法,还原真实的公交记忆,让历史素材变得鲜活起来。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而诸多运动之中,又恰到好处地进行留白处理,将故事巧妙衔接、自然转场。《春光洒一路》中空镜镜头配上叙述式旁白,“对过去的回眸并不是过来人的专利,有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在互联网的汪洋之中,打捞乡愁的碎片”,随后将年轻人对于“大一路”公交的记忆引入,形成流畅的故事线条。
书写城市记忆的关键在于微中见大、大中有细的互为补充。《一路百年》中诸多细节值得反复观看和品味。整体布局上,该纪录片前3集以白日公交作为切口,后2集则以夜间公交作为引子,引出不同时间的城市记忆,由此形成覆盖全时段的城市影像。题材呈现上,《一路百年》涉及全民关注的申办奥运,也有音乐、舞蹈和时尚服装等日常事宜,通过多样的日常描绘出人民生活全貌。视听细节上,《一路百年》中的同期声较多且类别丰富,清晨公交播报、导游的介绍、小朋友的稚气言语,富有现场感的同期声为纪录片赋予了烟火气息。正是出于对诸多细节的把控,《一路百年》呈现出专属于城市的多维感知,凝练成一份地标和人民的共同记忆。
“大一路”公交承载着许多人的青春与美好,在不断向前的进程中开向了属于它的结局。而属于北京、属于中国的车轮仍持续往前、永不停息,它接过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期许,走得坚定且有力。这或许正是看完《一路百年》后,留存于观众心中的生机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