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四面”出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1
技术提升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然包含着传媒事业和广电行业的现代化。要想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广电行业需要从技术跃迁+渠道重塑+组织重构+用户导向四个主要维度实现全方位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脚步。
技术跃迁:短板亟待补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稀缺时代,传媒行业从业者往往会有“重文轻理”的惯性认知,技术团队的发展空间和革新动力相对滞后。从中国全面进入4G时代的10年时间里,传媒技术的飞速变革给了所有人一场深刻的现实主义教育。造成广电行业目前困难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格局的落后,及由此导致的思维方式落后和行业生态落后。
其实,回顾广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广播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并迅速崛起为“顶流”媒体,都是因为当时广电行业掌握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形成了技术顺差。无论是广播的“声音”传输,还是电视的“影音”传输,广电机构均依靠自身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广电信号传输网络的重资产模式,对同时代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不插电”的印刷时代技术模式和“不可居家+不能直播”的影院技术体系,形成了降维打击。
进入本世纪之后,随着家用台式机的迅速普及,Web1.0时代的互联网为新生网民带来了广电所无法企及的网络时代新体验――交互。和网络上自主发言的迅捷便利相比,广电行业的受众交互方式“来电来信”立刻黯然失色。而从中国全面进入4G时代开始,我们也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曾经的通话设备“手机”成为小型拍摄设备+视频接收设备。简而言之,一台4G手机可以成为一台可移动的“便携电视”,用来接收视频信号;更可以让使用者办一家小型“电视台”,实时发射传输视频信号。广电网络能办的事儿,移动通信网络都可以办;广电网络不能办的事儿,移动通信网络还可以办。
渠道重塑:双轮驱动寻增量
随着广播电视自身技术优势的衰落,其自有渠道“广播调频+电视频道”对用户的聚集效应迅速退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这个关键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中央以敏锐的判断力和历史决断力作出重要指示:通过融合发展,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这份文件中蕴含着这样一层含义――从4G时代开始,传统媒体因为技术格局的落后,其自有渠道的走弱或许势不可挡。传媒机构应该保持其内容制作优势,寻找新的传播渠道。
广电媒体渠道重塑目前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自建渠道,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先后建立了“央视新闻”和基于5G技术支撑的“央视频”两个客户端。大多数省级广电媒体也建立了自己的门户客户端,比如江苏广电集团的官方客户端“荔枝新闻”、北京广电台的官方客户端“北京时间”、湖南广电台的官方客户端“芒果TV”等,不一而足。而在更高层面,还有由中宣部主导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由广电总局主导的“中国视听”两大平台。二是“借船出海”,相当比例的地市台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缺乏足够的自有资金和用户基础的支持,因此往往选择商业化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依托,打造MCN模式的“地域大号”和“特色大号”。
上述两种模式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很多拥有自有网络平台的广电机构也非常重视利用“借船出海”模式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央视新闻”的微博号,其粉丝量达1.3亿,转评赞总量超过31亿,属于拥有顶级流量的社交媒体大号。
那如何处理存量渠道(广播调频+电视频道)与增量渠道(自建客户端或商业化网络端)之间的关系呢?打个比方,传统渠道类似老家的“宅基地”,不能出现安全事故。但是主要的精力需要放在“新型城镇化”上,即全面进驻网络空间,做好网络传播,而这显然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
组织重构:搭建现代化运营体系
长期以来,广电机构的业务部门都是按照频道制(电台为频率)的组织结构来划分建制区划。比如新闻节目中心的辖区为新闻频道,财经中心下辖财经频道等。从过去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样的区划有着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定位清晰、责权明确、便于管理。然而,在全网传播时代,对于网络空间和网络用户来说,没有了“频道”的区隔概念。优质的头部IP化内容,往往会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所谓“全网破圈”。这也是移动互联时代典型的传播马太效应。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广电管理机构的业务职能也从做好节目升级为了打造IP。
为此,中央已经给出了顶层设计方案――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个创新性的传播体系,要服务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更要服务于优秀人才的孵化和培养。在这方面,大多数广电机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用户导向:谁拥有用户谁掌握未来
长期以来,广电机构的内容生产往往局限于以“好节目”作为导向目标。好节目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优异的收视率和收听率,还有获得各类奖项。但是,产业角度有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好节目是否可以转化成好产品?广电行业必须要思考如何搭建更有附加值的产业闭环?而在此过程中,传媒行业离不开最重要的基础――用户。
传统广电更多局限在“受众”的认知范畴,把优质的内容输出到受众面前,再将用户的注意力时间卖给广告商,这样就完成了广电行业的传统产业闭环。而如今5G时代,广电机构可以链接的用户和服务对象更为多元。当传统渠道不断衰竭之时,一些扎根基层的县域融媒体反而能够以用户为导向,不断地做大做强更多的用户市场,为机构造血。
对于地处浙江山区、人口只有60万、经济并不是特别发达的湖州市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来说,能够在2021年实现年营收超4亿元,同比增长35%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而该机构就是典型的“以用户需要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运营模式。当取消财政拨款、自负盈亏之后,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探索出由“融媒体+文创”“融媒体+旅游”“融媒体+知识产权”三大业务板块构成的“三板斧”的经营路子,其用户包括游客、地方政府,还有相关企业。尤其难得的是,“爱安吉”客户端等应用对外技术、产品输出,累计创收3500余万元。
作为在全国广电机构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技术服务作为产品包出售的案例,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实践足以说明广电机构除了要服务于观众、听众和网友外,更有着众多的政企服务对象等待发掘。而这同样要重塑体制机制,把传统业务导向的生产模式,升级为产品服务导向的创新性机构运作模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广电行业全体同仁携手并进,踔厉奋发,正逢其时。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评论员、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