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河网推出大型融媒专题
讲述汉字起源 传承文化基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8
□本报记者 吴明娟
2月17日,大河网为承办“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推出重点策划与报道。从前期预热赴河南5地市走访探寻,大河网带领观众从“文字之都”安阳出发,用文字、图片、视频结合的形式,全媒体呈现“汉字”魅力。一周时间,全网发布“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相关主题内容2000余篇,传播量超10.5亿次。
零距离触摸 讲述汉字魅力
在淇河畔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濮阳南乐仓颉陵穿越时空“拜师”、在贾湖遗址感受早期文字符号“贾湖刻符”、在殷墟零距离“触摸”轰动世界的甲骨文……自2月17日至22日,大河网主题策划“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用文字记录“文字”,用镜头定格历史。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与隶书、楷书等今文字,在字形与构造意图上存在很大差异。如何从汉字的演变历史中探寻中华文明?该组报道多以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以此拉近不同时代汉字与读者的距离。
大河网记者通过从桌子为什么用“一张”、笔为什么称为“一支”这样的生活物品计量方式发问入手,引导受众在漯河市许慎文化园内找寻答案。再如,报道中提到:“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之间如何沟通?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信息又怎样传承?许慎所作《说文解字》便是其间的桥梁纽带”,这种写法,在为受众普及汉字起源知识的同时,也吸引受众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
在讲述汉字起源故事时,大河网记者以具体汉字为切入点,邀请专家向读者说文“字”。比如,提到“草”时,专家指出“所有以‘草’字头为部首的字,它的意义大多与植物或草本植物有关,而以‘木’为部首的字,它的意义多与树木或者木本植物相关”。
每个古汉字字形都可以分析讲解,每个字从古到今都有一个完整的历史,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演化经历。报道通过对文字寻根溯源并眺望世界、畅想未来,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展示数千年绵延积淀的文化自信。
全媒体发力 掀起探源热潮
偏旁拼字的互动栏目、与主题相呼应的甲骨文轮盘、与汉字呼应的竹简……打开大河网推出的大型融媒专题“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动听的背景音乐加上大量优秀动态效果,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让文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的前进之路。据了解,该专题还同步在移动端推出,适应当下互联网传播形式。
大河网推出的“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双语报道在海外平台累计展示量超过13万次,互动量近千次,多次得到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陈佩洁、中国驻巴基斯坦文化参赞张和清等中国驻外使节的点赞转发。持续推出《“欣”闻NEWS》双语系列短视频,以英文主播出镜的形式,与海内外网友一同从河南出发,探寻汉字起源,解析文字密码。《走进仓颉陵 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拜师宴”》《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用实力演绎“凡尔赛”》等在大河网刊发后则被全网宣推,广受好评。
除此之外,大河网还采访省内知名古文字和汉字研究学者,推出5篇“写意中国・说文解‘字’”系列报道,深度解读中国汉字起源。大河网发挥学术中原优势,联合省内理论专家推出8篇理论文章,用更专业角度寻绎中国精神之缘起。
大河网这一系列的全媒报道,还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相结合,不断扩大传播话题和矩阵,让“汉字”成为网络热词,掀起“探寻汉字起源”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