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全媒体系列专栏“中国好手艺”
为民间工匠画像 展手上功夫绝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8
□本报记者 徐平
连日来,《光明日报》、光明网推出“中国好手艺”专栏,近距离记录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保护者、优秀民间文化和民间绝活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传统手工匠人和艺人,讲述他们多年来研习各类绝技的经历与感悟。
在新闻镜头中,记者与讲述人对视,真实客观地记录下“麻质画”“犀皮漆”“兔儿爷”等民间工艺制作技术的传承与革新。一张张传承人的面孔,展示出中华工匠艺人的手上功夫。
生动刻画一组人物群像
“中国好手艺”专栏中稿件采用长篇报告文学塑造人物群像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滩头年画传承人钟星琳、椰雕传承人吴名驹、民间古籍修复师王志江等百业工匠的人物群像。单篇之中的每一个讲述人是绝对的主角,他们是所从事行当的叙事主体,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各行各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给古籍当“大夫”》描写浙江省海宁市民间古籍修复师王志江专门学习古籍修复手艺,采取修补、托裱等方法进行修复;《布上绣出的“水墨画”》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将这门古老又现代的技艺推广开来,创建夏布绣博物馆……众多叙事短篇结成合集后,生动展现出一副中华百业工匠的群像。
“中国好手艺”专栏中的报道在人物塑造方面,记者的镜头不只是对准单个人物,而是着重表现众多个体凝结成群体的形象。无论是展现贵州丹寨蜡染非遗研究专家丁亮,还是聚焦“打铁花”传承人杨建军,报道在突出人物个体的同时,常常会从侧面塑造一个从业群体,而且群像常常以超越单个人物的力量被呈现。反观《剪纸剪出了新生活》《鹤庆银器》等报道,这些人物群像所展现的群体精神让观看者感动,同时引发观者对于群像所代表的时代意义的思考。
“中国好手艺”专栏中的报道注重刻画群像,注重塑造群体画像所呈现的时代精神,但并不掩盖个体形象的光芒。在写人方面,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有细致的人物速写、有次要人物的烘托、有周边环境的衬托,还有传神的动作抓取以及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些塑造人物的手法,让叶画项目传承人刘义桥更加感性、让惠民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凯更加真实、让贝雕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更加丰满,从而为群像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展示工匠精神
没有生动的细节,就没有新闻报道写实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好手艺”专栏的报道在采写过程中,抓住讲述人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在《鸡血石雕》中,描写了讲述人钱高潮“手工镂空放洞”一干数小时;在《杨氏泥塑》中,描写了讲述人杨佳年“用木榔头反复砸泥”;在《大黄制鼓》中,描写了讲述人刘太“盘鼓”……整组报道中,记者采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形式,展现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大国工匠的英姿神态。
“中国好手艺”专栏的报道善于表现讲述人富有特色的细节,突出细节的典型性。在《麦秆画》中,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柏波展现画的颜色全靠烙铁烫出来;在《盖州皮影》中,辽宁省盖州市皮影艺术团团长林世敏在白色幕布后,手持皮影,穿花般弹跳;在《魏氏砖雕》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卜文俊展示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这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能起到以一孕万、以小见大的作用。此外,整组报道突出了真实的细节,并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映衬,让细节的真实发挥出感人的艺术力量。
微观叙事呈现中华技艺
“中国好手艺”专栏以书写绝技来展现中华技艺。整组报道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叙事,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形象塑造、典型细节抓取,回归内容本体,注重人文关怀。虽然整组报道在塑造集体群像,但记者却将采写的重心转移到讲述人的生活情感之中、将目光对准平凡的普通人,以小人物生活叙事为主,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以小见大,用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展现民间技艺的发展变迁。
“中国好手艺”专栏中文字报道借鉴纪录片的表现手法,通过第一人称进行叙事,记者在新闻镜头前仅仅充当记录者的角色。在《大方漆器》中,呈现传承人高光友“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的学艺过程;在《手工竹纸》中,讲述传承人黄兴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学习这门手艺;在《青神竹编》中,展现传承人陈云华徒手启篾的绝活……这些场景让讲述人述说自己真实的故事,拉近了讲述人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使报道的微观叙事在真实性与故事性之间达到平衡,进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中国好手艺”专栏中的报道采用讲述人的个人视角、利用生活化的情节与细节进行微观叙事,讲好“小而美”的故事。整组报道通过个人命运的发展勾勒出中华技艺的传承,从而实现由“小我”向“大我”的延伸拓展,增强了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