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把乡村文化的“灶台” 烧热烧旺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水涨船高。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如何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既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紧要任务。
在部分地区,农村的空心化造成了乡村文化的荒芜化,而乡村文化的荒芜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这些地方农村的空心化。当前,乡村文化供需不平衡是影响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重要短板。在不少地方,乡村文化需求一直很旺盛,但乡村文化供给却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治理乡村文化的“水土流失”,需要不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完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强心剂。需要指出的是,与城市相比,乡村文化产业的基础还较薄弱,存在市场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等问题。这就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同努力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带动更多市场要素“挽起裤腿下乡”,先点火、多加柴,把乡村文化的“灶台”烧热烧旺,将乡村文化产业的欢快节奏带起来。
乡村文化资源是一座富矿,做好了不仅能收获村里人的“芳心”,更能吸引城里人的目光,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月20日 《光明日报》 王小龙)
热信息还须冷处理
常言道:“热信息”还须“冷处理”。对于网络上传得很火的一些“热信息”,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冷处理”一下,才不至于出现“见到封皮就是信,听到水响就喉痒”的局面。诚然,“热信息”之所以能够“热”得起来,也是有其一定来由的。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热信息”搁置起来,给予“冷冻”,这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智慧。在网络时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不见得完全准确,“眼见”的情况未必真实。因为,网络上的图像可以用电脑软件修改PS,视频也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最好的办法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问问旁人:“这是真的吗?”最起码,不要图新鲜,等待观望“冷处理”一下会更好。
网络时代,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的人为了博眼球、涨粉丝、蹭流量,热衷于去“黑”一些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物。网友们将这种无聊的行为称为“闭眼黑”,这种“闭眼黑”被网民归类于“跟屁虫”的范畴。对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持清醒,去识别其危害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制止。同时,在法律层面也要出台相应的惩戒措施,以正网风。
在这纷繁复杂的网络风云中,我们应让自己具备敏锐的洞察事物的眼光,锻炼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风云里的淡定和从容,并影响周边的社会大众一起来明辨是非,不但不做信谣跟谣传谣的事,而且要通过对“热信息”的“冷处理”,使自己做事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进而为安定、恬适的生活作出贡献。
(2月21日 华声在线 游德福)
老字号故事要有新讲法
现代消费者关注产品,更注重从消费场景氛围中获得多维度高质量的体验价值。所以,为消费者营造创意十足的老字号故事感知场景,捕捉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遵循老字号特有的文化底蕴,重现老字号传统风格的消费场景,唤醒消费者对老字号久远岁月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意设计和打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新消费场景,甚至是一个与现实老字号交互映射的老字号元宇宙。五芳斋推出的虚拟的老字号游戏场景,在手游的武侠世界中披上一套瑞蚨祥出品的虚拟外观皮肤……这些都是在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同时,讲述老字号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精湛工艺、创意产品等故事。
老字号整合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活动,有助于传播品牌故事、提升知名度、扩大销量。当然,老字号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准确获知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痛难点,及时创作出与老字号故事相关的创意化、优质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筛选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定期投放和宣传。同时,加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直播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老字号的历史、文化、品牌和产品等,真正“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
从总体上看,做得较好的老字号,其故事新讲法主要表现为:以老字号企业为背景,建立“老字号+”的故事思维,充分挖掘老字号原有的文化积淀、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促进老字号资源与工农、文旅、体育、健康、科技、艺术等资源的结合,创新文化、工艺、业态、产品、服务等,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场景等形式进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有效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老字号企业,增强老字号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消费。
(2月20日 《广州日报》 孙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