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 提升新媒体时代健康科普传播效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谭嘉
新媒体健康科普要聚焦公众关切,遵循互联网规律,持续产出内容有新意、表达有特色的原创优质内容。实践证明,话题贴近性强、内容深入浅出、呈现形式灵动多元的作品能够赢得更多用户青睐。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健康科普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持续加大优质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力度,有助于帮助公众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健康科普步入新时代 媒体肩负重要职责
全民健康事关个人生活,也关乎国家未来。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从2012年的8.80%提升到了2021年的25.40%,特别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提升幅度明显增大。但整体来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健康科普工作力度仍需加强。今年以来,健康科普相关政策举措接续出台,健康科普工作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流媒体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加科普内容,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
媒体是公众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健康板块也是各级各类媒体内容“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健康领域媒体立足行业、深耕行业,更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唱响行业强音。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政务新媒体平台――“健康中国”就在为公众提供权威政务信息的同时,服务公众需求,积极普及健康知识。
“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健康报社主办,拥有微信、微博、APP等20余个平台端,粉丝总量超过2000万。截至目前,累计发稿上万条,策划的话题词总阅读量超百亿,总浏览量上千亿。平台运维团队聚焦服务公众健康科普需求,注重权威科学与服务民生相结合,通过邀约权威专家撰稿、开设专栏、录制视频、开展直播活动等,多平台、多形式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做好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的重要抓手,“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专栏已推出500多期,最高阅读量近50万,内容涉及个人防护、疫苗接种等。为助力元旦春节期间疫情防控,2022年“健康幸福过新年”主题宣传活动,广泛运用科普条漫、短视频、话题互动等新媒体形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总浏览量超1.48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出镜的“健康大家谈”系列科普直播活动累计阅读量过亿。“医者名片”“科学排雷”等新媒体品牌科普栏目产出数十篇阅读量达10万+的佳作。
原创优质内容是赢得用户认同关键
优质内容是新媒体健康科普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和根本,而原创则是提高内容质量的有效手段。新媒体健康科普要聚焦公众关切,遵循互联网规律,持续产出内容有新意、表达有特色的原创优质内容。实践证明,话题贴近性强、内容深入浅出、呈现形式灵动多元的作品能够赢得更多用户青睐。
以“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科普文章为例,2021年近30篇原创科普推文阅读量突破10万+,单篇推文最高阅读量超70万。推文内容涉及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合理膳食、合理用药等多领域,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多视角、多维度满足公众的健康科普需求。
从细分领域看,儿童健康是最受公众关注的领域之一。“家有过敏娃,家长怎么办”“流感高发季,家长知道这些,能让孩子少受罪”“天冷了,儿童咳嗽怎么治?十几个常见诊疗问题,这部国内最新临床指南一次都说清楚了”“影响孩子脊柱健康的潜伏凶手,一个简单方法就能揪出”等多篇原创科普阅读量突破10万+,权威、科学、实操性强的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得到公众广泛认可。
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话题也备受关注。“怎样才能远离癌症?答案藏在生活里”“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等原创科普爆款文章结合公众关注焦点问题,释疑解惑。
全年数十个卫生健康相关主题宣传日自带“热度”,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健康科普,有事半功倍之效。围绕10月8日世界高血压日这一时间节点,编辑约请权威专家以“血压正常就停药”等7个高血压患者在门诊咨询的高频误区问题为切入点撰文。推文在世界高血压日当天推送后,“健康中国”微信端单篇阅读量超70万,创原创科普阅读量新高。
与此同时,运维团队高度注重与用户互动,从中遴选科普选题线索,回应网友关切。如2021年1月初《生娃别太晚!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一文推送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多位网友留言希望了解男性最佳生育年龄。编辑团队迅速响应,约请权威专家在一周后迅速推出了《你们要的男性最佳生育年龄来了!快点开看看》一文。网友留言称“这个科普来得实在,男性的原因也重要”“没想到‘国家卫健委’官微也这样‘接地气’”。
提升传播效能 更好满足公众健康知识刚需
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公众对健康科普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康科普刚需,新媒体健康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传播效能。
一是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先有“科”才能“普”,要始终坚持科学性放在首位,为公众传递权威可靠,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健康知识。绝不能为了“涨粉”、吸引眼球,而发布缺乏足够科学依据、未经科学审核的内容。特别是当下网上有着海量的健康科普类资讯,但大量伪科学杂音也混迹其中,尤其需要主流媒体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用专业知识粉碎健康谣言,占领舆论高地。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传播权威健康声音、传递正向能量,为社会治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增强选题的贴近性。要时刻保持发现挖掘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话题的高度敏感,做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做更符合受众需求的健康科普。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在保持权威性、专业性的同时,媒体要做好“翻译”,让专业表达更适合新媒体阅读习惯,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人情味,而非“学究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科普作品在具备知识价值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同理关切,将有助于增加其情感价值、社交价值,更易于传播。
三是善用新媒体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新媒体健康科普内容生产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重视网友的留言互动,及时回应,并善于运用后台数据进行分析,洞察需求。通过对作品阅读量、完读率、点赞、关注、留言、转发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不断调整选题方向和表达风格。
四是强化表达的创新性。持续创新健康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运用音视频、动画、H5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科普内容的包装设计,探索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呈现形态,以有用、有趣、有声、有色的内容,吸引受众、引导受众,增强健康科普的说服力、感染力、传播力,实现有效的健康科普知识传播。
(作者单位: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