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引进版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

作者:赵琼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赵琼英

  要想有效提升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水平,不仅主要译者(第一译者)的个人翻译水平以及图书的编校质量需要提升,翻译团队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翻译理念的更新、翻译队伍的优化、过程管理的加强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研究人员外语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术著作的翻译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在教育学学术著作翻译领域,机器翻译、团队协同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研究专门化程度的加深,对学科专业的强调也日渐强于对翻译中语言本身的强调。这些特征在为教育学学术著作翻译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同一本书语言风格不一、不同章节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翻译腔”重等问题。本文试图从图书出版的视角,讨论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问题。

  数字时代引进版教育学学术著作翻译的特点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学术著作的翻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时代,引进版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呈现了较之以往不同的状态和特点。

  机器翻译的引入。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日渐成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术科研的重要辅助工具。2016年,谷歌推出了神经翻译系统,自此,以神经网络作为基础的机器翻译,开始全面超越此前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统计机器翻译,机器翻译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提升。这在方便广大研究者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学术著作的翻译门槛。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机器翻译一方面为译文提供了基本的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对译后编辑的轻视以及对机器翻译的过度依赖,也使得翻译中的谬误增多、译文质量的提升遇到阻碍。

  团队协同多,个人独译少。学术著作的翻译与日常翻译不同,体量大、术语多,翻译难度较大。为此,在教育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翻译往往由团队而非个人完成。翻译团队将图书拆分为若干部分,由统稿人组织,执行人翻译,统稿人和执行人常常有师徒关系或上下级关系,其中,师徒关系最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不同团队的工作模式各有不同,统稿力度也有不同,这都会对图书的翻译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团队协同多、个人独译少的工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术著作的翻译速度,也给图书带来了语言风格不统一、不同篇章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弱翻译知识重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术上的准确性,通常而言学术著作的翻译由学科专家特别是高校教师承担。这部分专家熟悉学科体系和术语,熟悉原作者的思想脉络甚至和原作者有学术往来。这都很好地保证了学术著作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但是,在强调学科专业的同时,翻译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弱化乃至忽视。学科专家往往不具备翻译领域的专业知识,对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等不甚了解,认为只要懂点外语就可以翻译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弱化和忽视在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中屡见不鲜,为图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

  图书出版情境下提升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著作翻译水平的建议

  在机器翻译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强大助力、翻译队伍越来越庞大的背景下,从图书出版的角度看,要想有效提升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水平,不仅主要译者(第一译者)的个人翻译水平以及图书的编校质量需要提升,翻译团队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翻译理念的更新、翻译队伍的优化、过程管理的加强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技术和质量不断提升,机器翻译已经成为高效率翻译流程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图书数字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通常来讲,学术著作在引进时均可以得到经授权的电子文档。这两者就为译者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奠定了基础。但是,直至目前,机器翻译对于专业术语和专业表达等方面的把握还远不及专家,特别是在跨学科情境下。为此,在翻译领域,对于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也有诸多研究和实践,学科专家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可参考这些研究和实践,借助技术的力量,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更新翻译理念。第一,直译与意译结合。关于翻译应该重直译还是重意译,翻译界有诸多争论,但是对于学术著作来说,通常认为,应以直译为主,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例如,郭沫若就力主直译,提倡译注结合,对术语译名进行标准化。巴金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时,由于该书是一部纯理论作品,为了保持译文与原著的一致,他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逐句逐字地翻译。但是,直译和意译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应该是融会贯通的,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读者是否能准确、畅达地理解译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是最为重要的。直译和意译都是翻译的重要手段,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工作时,不应该把自己约束在到底是选择直译还是意译的匣子中,而应以能最好地反映出原著的思想和艺术气息为首要原则。第二,正确理解“信”。学术著作的翻译以“信”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译者应该明晰,翻译的目的是让人理解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而不是“用一种语言里的字句机械地代替另一种语言里的字句”。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视野放大一些,从学科专业来讲,根据读者的学科背景,灵活把握专业表达的密度;从翻译实践来讲,尽可能将翻译的单位由字词扩展到句,甚至是段落,从句子、段落的层面判断翻译是否准确,而不是从字词的角度来进行判断。第三,对于翻译工作学术价值的认识。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传播工作,也是一项学术工作。在翻译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译者既应该考虑这项工作可以为自己的学术事业作出何种贡献,也应该考虑如何更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学术特长为译著的传播增色。除了从专业的角度对术语等进行规范外,译者还可以对原作者的学术思想以及与原著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对原著进行介绍、评价与批判,并在译者前言或译后记等中进行展现;译者还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对原作中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内容进行补充,或者纠正原著中的错讹。这些都能够让翻译工作更具学术价值,更受到学界和普通读者的认同。

  优化翻译队伍。随着我国研究生英语水平的整体增强,教育学学术著作的翻译由导师和学生、学者和学者共同完成的情况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挑选合适的译者就不仅是编辑的工作,也变成译者的工作。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学术著作译者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第一译者或主要译者应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熟悉原著所涉及的各项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第二,第一译者或主要译者应具有较强的统稿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全程把握翻译团队的建设,保证团队作业的质量,统一译文风格;第三,译者团队应该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功底,特别是中文功底;第四,译者团队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不以“完成任务,老师不批评”为目标,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中文功底对于学术著作翻译的重要性。对于年轻的学者和学生而言,在日常的研究和学习工作中,他们习惯了阅读外文文献,甚至用外文思维进行思考,因此在理解原作时的困难有时不如用中文表达的困难大,这一现象在教育学图书出版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这类惯常用外文阅读、用外文写作的领域越来越普遍,需要格外引起挑选、组建翻译团队的人的重视。

  加强过程管理。对于引进版学术著作的出版而言,编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名好的引进版学术著作编辑不仅应该了解学界动态、与学界建立良好的联系、具备敏锐精准的判断力、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和较强的文字编校能力,还应该能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过程管理。例如,编辑可以与译者密切沟通,要求译者提供一定篇幅的翻译样章,详细修改并与译者进行讨论,以了解译者的翻译水平、翻译风格并提前沟通翻译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编辑也可以与译者一起制订翻译计划,定期督促译者提交已完成部分译稿,并及时提出问题以提升译稿质量;编辑还可以为译者提供相关翻译软件、资料和标准,为翻译提供支持;等等。这些过程性的辅助和支持能够极大减轻后续编校加工的工作负担,并且督促翻译进度的完成、助力翻译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