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推出《上海会客厅》栏目

地道呈现上海地域文化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隋明照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繁华的商业、便捷的生活,但也往往使城市之间的差异变小――相同的商场、相似的高楼,难以寻觅明显的地域特点,而地方都市报作为一个地域的信息传播载体,也承担着文化载体的功能,发现出彩的地域文化内容,引起读者的共鸣,往往能成为媒体独树一帜的突破所在。

  《新闻晨报》推出的《上海会客厅》栏目,便是非常具有辨识度的介绍地域文化的栏目,它依托对于上海这片土地的了解,在《上海会客厅》栏目中对于大家熟知的上海特色事物,往往能找到新颖的关注重点,挖掘出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上海故事、习惯,让本地读者感觉亲切,让外地读者感到新奇,是一个做出了自己特色的好看栏目。

  有特色的讲述充满上海腔调

  纵览《上海会客厅》栏目下的文章,本地特色非常明显,而这个栏目浓郁的上海味道,一是源于其选题,二是源自其语言。

  在《上海会客厅》栏目中,有不少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浓郁的上海特色,比如介绍青团、上海评弹团的内容。不过,2月3日的《上海会客厅》栏目报道的主角蜡梅却并不是上海独有,但难得的是这篇名为《据说申城蜡梅最先迎春 很多上海人都喜欢》的文章也写出了浓郁的上海特色。这篇文章的精到之处在于设置了“上海市民为什么喜欢蜡梅”这一主题,采访的人物包括摄影师、老建筑保护专家、浦东海派旗袍文化联谊会会长、上海书画家等,尽管他们职业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蜡梅深刻的印象以及喜欢的原因何在。

  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可以得知,在上海的小区中、公园里,都种着不少蜡梅,这不仅为上海市民为什么喜欢蜡梅提供了依据,也侧面展现了上海蜡梅多这一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常为人熟知的特点。文中还提到上海人喜欢蜡梅的金灿灿的黄色、上海作家杨忠明记得外婆在冬天用雪水煮开泡鲜蜡梅花给自己喝的往事。这些描写,对于非上海的读者来说,尤其可以增加其对于上海风物的了解。

  这一栏目中的语言,也具有非常浓郁的上海味道,文章中许多地方用了上海话,尤其是受访对象使用上海方言进行回答,文中也做了保留,比如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的回答“元宵节就是要闹一闹,这样子才显得闹猛”。这句话中的“闹猛”正是非常有上海特色的方言,这样原汁原味的保留,能够更好地传达受访者的态度。

  有故事的客人让人兴趣盎然

  既然名为“会客厅”,会什么客便成为栏目好不好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上海会客厅》栏目有专访,也有就一个话题采访多位受访人的形式,但其相同之处在于所会之客都是对上海的地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物。

  2月10日的《上海会客厅》栏目关注的是沪上老字号青团提前上市这一主题,文中邀请了3位“客人”,有沪语作家、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等,这些生活在上海有阅历的“客人”,围绕青团,讲历史,也讲生活。比如上海作家、金石家、旧闻家,熟悉老上海旧闻轶事的杨忠明就提到,“1960年代初期食品匮乏,我曾去沈大成排队买青团,等了2小时才买到十只”,沪语专家丁迪蒙说:“当时青团买来可能(距离清明节)还早两天,母亲便会放在碗橱里,告诫我不能‘偷吃’”,以青团作为引子,让几位老上海人回忆起从前的生活,文章如散文般优美轻灵,充满细节和人情味,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还有在介绍老上海喜欢的刀鱼汁面时,《上海会客厅》栏目的记者跟着食文化专家张桂生老师到老半斋品尝刀鱼汁面和刀鱼馄饨,同时邀请上海地方志专家介绍市民食用刀鱼的历史,整篇文章描述得非常具有现场感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上海会客厅》栏目在主题选取、受访人选取以及语言呈现上都做出了鲜明的上海特色,有趣的同时又兼顾知识性,是一个精品频出的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