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
人生足迹串联文化景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徐平
2月4日,封面新闻正式启动“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9路记者从成都出发,依次前往眉山、开封、徐州、黄冈、杭州、惠州、儋州、常州等9地,重走苏轼的人生足迹。
封面新闻的记者在沿途旅程中,以深度采访、微视频、趣味漫画等多种表达形式,还原苏轼宦海漂泊的一生,讲述其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及北宋流传下来的人文轶事,以东坡精神为主线串联起地域之间的文化景观。主创人员在寻访历史遗迹的途中,用一支趣味之笔展现其所看、所听、所感、所思、所悟,将“自己的视角”与“苏轼的故事”相结合,呈现出东坡人生路上的人文风情。
趣味之笔书写文人心路
9路记者从眉山三苏祠出发,途经苏东坡人生中的重要点位,最后抵达东坡墓所在的河南郏县。一路之上,《眉山水土祭东坡 千年思乡梦将圆》《苏轼,唯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一个人》等报道,既讲述了三苏祠、东坡赤壁、苏堤等文化遗址背后的故事,又通过流传千古的诗文展现苏轼的心路历程。反观整组报道,高尚的趣味性一以贯之,并根植于江河山川风物、地方风土民情之中。
苏轼的足迹颠沛流离,但东坡精神一直贯穿其人生,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出来。
在《漫画东坡|黄州 从苏轼到苏东坡》中,主创人员用苏轼创作的诗词文赋构筑起该篇报道的叙事主线,用一支妙笔将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经历人生低谷却依然坦然,写出了“三国周郎赤壁”“寂寞沙洲冷”“纵一苇之所如”等千古流传的名篇,对东坡精神做了一个基本的形象描绘。
事实上,“漫画东坡”这一产品以最美的文、最智的诗、最佳的词、最雄的赋、最酷的字、最绝的美食又带着趣味笔法的简述,不乏有对当时苏东坡低谷人生的调侃之意,但更多地却蕴含着对乐观豁达的东坡精神的赞赏。封面新闻的采编人员将这些“内核”融入创作之中,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呈现给读者。
历史再现讲述人文轶事
《开封,十二年荣辱皆尝》《徐州,执政为民》《杭州,苏东坡与他传世的西湖画卷》等报道,则将“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场景”巧妙结合,以新闻叙述再现历史原貌。
整组报道在策划构思中注重以新闻的视角重现历史轶事,前方记者抓新闻、挖细节、讲故事,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漫画、视频内容,均能做到以事动人、以情感人、有血有肉。评论文章《为什么是苏东坡?》从“在诗词中寻找”“在遗迹中寻找”“在家风中寻找”3个角度进行评说,并以史传为鉴,述说苏轼的四十载宦海沉浮、其中30多年流放的故事。
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既要重现历史,又要对历史名人的人生轨迹重新挖掘。“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的主创人员深入到“第一现场”,寻访历史遗迹,与陈述人对话,将素材挖掘整理成真实、生动的报道。微视频和动漫描摹苏东坡的逸闻趣事,不仅仅是对报道形式的创新,更是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对历史名人选题的创新性挖掘。
整组报道在寻访过程中,通过点线结合再现历史场景,从苏轼的出生地眉山到归土地郏县,9个人生重要节点的地方组成一条苏轼人生宦海沉浮的主轴线。每一个“点”,封面新闻的记者都用大量细节还原历史场景与典型故事;而整条“线”,报道又基于每一个“点”拼接,串珠成链,还原了苏轼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