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年不拘一格荐好书

作者: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斌

  一转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社科社)年度好书评选已经推出14届、近300种好书,其中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12册)”、“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今注本二十四史》等大型项目,也有《改革开放简史》、《奋斗与梦想》、“理解中国丛书”、“理解中国道路丛书”等主题图书,还有《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等学术精品,更有《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疫苗的史诗》等大众读物。

  “年度好书评选,作为一项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了鼓励精品出版的‘指挥棒’作用,进而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王斌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科社对评选出的优秀出版成果和年度好书设置了丰厚的奖励,“不只奖励作者,也奖励编辑,注重发挥评选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激发编辑做好书做精品的热情”。

  是激励也是营销

  “我们社的年度好书评选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最初由时任总编辑的赵剑英提出。”王斌向记者介绍该社年度好书的评选缘起。

  王斌表示,该项评选活动的动因主要基于下述方面:首先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社科社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读者,“他们都十分关注社科社以及出版的图书,有基础也有必要通过年度好书评选进一步彰显品牌”;其次是出书规模日益增大,品类也日益增多,“出版社有必要通过好书评奖来树立标杆,激励编辑做好书做精品”;再次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图书营销上要寻求创新,“年度好书是评优措施、是激励措施,也是一种营销措施”。

  “当时社会上各种评奖纷呈,除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等,各系统、各省市也都推出自己的奖项,很多媒体、行业机构也开始评选年度好书,我们的很多图书进入各种榜单。”王斌坦言,这是最直接的动因,“出版社作为图书策划生产的主体,非常有必要推出自己的年度榜单。”

  建立科学评选机制

  14年的评选发展历程,社科社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好书推优机制,包括读者推选、专家评荐等流程。

  一本本社科社年度好书诞生,要历经哪些环节?据王斌介绍,首先由社内专业评委对推选上来的图书进行初选,从中遴选出近100种图书提交复审,然后再组织社外专家集体评荐,评选出当年的年度好书。

  “我们评选机制的核心是专家评荐,一般都是邀请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担任评委,这是由我们自身出版定位和出书结构决定的,也与大部分出版同行的年度好书评选有所不同。”王斌强调,现场评荐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专家们充分讨论和发表意见,同时会从在场专家中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评委担任评审组长,“一旦形成不同意见,由评审组长对专家评荐意见做最终统一”。

  “我们的年度好书评选从一开始就考虑了自身定位和图书结构的特点,因此标准与一些出版社也有所不同。”王斌表示,评选分设两类奖项:一是学术精品,2015年起改称重大出版成果,2017年起改称优秀出版成果,“旨在表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在研究领域有较高水准的图书,以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优秀成果”;二是市场畅销书,2015年起改称年度好书,“我们的评选标准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基调、可读性强的作品和有较大市场影响力、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因时因势寻求创新

  从2015年开始,社科社年度好书开始对外发布。在王斌看来,“这标志着我们的年度好书评选由单一的内部评优措施向内外激励效果兼备的营销措施转变”。而从2020年起,社科社年度好书增设特别贡献奖,对其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时代之作进行表彰,每届评出两种,“这标志我们的年读好书更加突出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要说最具创新的举动,我觉得就是一开始对数字‘十’的突破。”王斌回忆道,社科社2015年考虑对外发布奖项时,也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十大好书”来设定数量的,“但当年专家评荐会上即遭突破。当时评委们对好书的最后一个名额相持不下,经过3个小时的讨论仍无结果,最后在社长赵剑英的提议下,经全体评委同意、组长确认,当年年度好书以各11种出炉”。

  据了解,社科社年度好书评选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接下来举行的7届评选中,只有2016年和2019年实现“十大好书”,其余年度均超出10种。

  回顾14年评选,王斌坦言,社科社往往非常重视最后的专家评荐,但其实初选也很重要。他举例说,如社科社年出版新书近2000种,专家评荐环节评委只看到近百种图书,而初选环节才是面对所有图书,从2000种中选出这100种,其实对于评选质量和效果更为关键。“因此,应对初选予以更多人员、时间、资源上的安排,保证初选质量,是为一个经验教训。”

  引领高质量发展

  “多年的年度好书评选效果显而易见。”王斌坦言,正如其最初启动时的设想一样,年度好书评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原创学术出版和全民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评选精中选精、优中选优,宣传推荐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通过评选和发布在媒体和渠道得到了更大的曝光,得到了读者更多的关注,促进了销售。

  二是评选出的优秀出版成果和年度好书也带动了社科社整体图书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提升了社科社的图书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社科社特色的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给读者面不那么宽的学术图书提供了舞台,特别是一些专精特新的原创研究成果和冷门绝学等,展现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社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步入新发展阶段,社科社年度好书评选会作哪些调整?王斌表示,目前的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比较适合社科社的情况,也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可,将保持基本稳定。“另外每年也会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细节的调整。该创新也会创新,比如2022年的评选根据发展需要增加了数据库这一新产品形态。”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王斌感慨道:“我们值得一提的经验就是根据自身定位和出版结构确定年度好书评奖机制和评奖标准,分设了优秀出版成果和年度好书两个不同侧重的奖项。”在他看来,每个社有每个社的特点,“出版社的好书评选要能反映出这一特点来,才能形成鲜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