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寄悲喜 闲淡说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吴从惠
我的故乡八公分村,地处湘南山区偏僻一隅,数百年来,村人都是以栽种水稻为主。生于斯,长于斯,我对农具自然十分熟悉。照我的理解,这首《悯农》的诗中所说的锄,应该是板锄。
――摘自《老家什》
黄孝纪是湖南郴州当下非常活跃、成绩丰硕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又一部散文作品《老家什》(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先睹为快,读完,意犹未尽,谈点体会。
一如作者前几本书,《老家什》写的还是他的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的往事,对故乡人物、事物、器物、食物、动植物等,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再现了湘南山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纸上村庄。这本书是他曾获文津图书奖的《瓦檐下的旧器物》姊妹篇,切入点还是器物,以物来说事忆人。作者按照老家什的使用功能,把器物分成五大类,即劳作篇、炊饮篇、起居篇、村俗篇、公用篇,收入61篇散文。
中国有数千年农耕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农民为了生产和生活,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生产及日用器具。这些器具,多是手工制作,简单粗糙,却与各地生产生活环境相适应,是一方乡土的宝贵精神及物质财富。
八公分村位于湘南山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种水稻的工具很多,锄头、长柄板锄、四齿锄以及犁耙等,各有其用。南方多雨,斗笠、蓑衣是标配,风里来,雨里去,是乡村原野的经典剪影。
南方主食稻米,生活用具与北方小麦区相距甚远。煮饭菜用的是鼎罐、锅,多数人有饮茶饮酒习惯。饮茶用铜茶壶,饮酒用缸蒸馏红薯烧酒。燃料,平时烧柴,冬天烧炭。袅袅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瓦屋面升起,这是典型村居小景。
我们的社会已快速进入工业化时代。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也多用机器,牛耕工具退出。乡村人家,也不再每家每户养猪喂鸡了,鸡犬之声相闻已成过往。那些曾经熟悉的老家什,正一件一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如果我们这代人不讲述,不描写,下一代绝对不理解我们曾经生产、生活的场景。
作者正是通过记述这一件件老家什,将那些已逝的和即将消逝的老家什,及其背后的农耕生活故事写出来。让人回味那段远逝的南方农耕岁月,简朴而温暖。
该书的文风一如作者的为人,沉静、朴实、淡雅。作者是个理工男,话不多,书面文风更简练。不爱奢华雕饰,多用白描,但形象传神。当下,已进入全民写作时代,但要写出好作品也非易事。散文写作,正如作者所说,要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关注人性的美好,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好作品,才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作者曾与我多次交流,写作无需太大的天分,人人自带神韵。写作,多因生活环境决定语境。写作者构建自己的写作立场,才能写出自我意识,情绪方能不受禁锢,甚至达到自在奔放的境界。黄孝纪这些年来远离家乡,一个人在浙江打拼。他的作品,既是怀乡,更是排遣乡愁的工具。难得他以十年之功,专注于八公分系列的写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有一天,你在经意或不经意间看到这本《老家什》,请坐下来,沏杯茶,不时读几篇。听他向你讲述老家什背后的旧时生活片段。它也许会勾起你的一丝怅然,或怀想,甚至泛起泪光……那些粗糙的老家什,值得被岁月铭记,值得我们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