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相互激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李忠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范仲淹。在历史小说《范仲淹》(凤凰出版社)一书中,作者郭宝平以十分严谨的历史眼光、不动声色的文学笔法,笔如刻刀,还原和刻画了一个从普通、平凡到伟大、崇高,从艰难困苦、自强奋发,到饱经磨砺、直道而行,再到物我两忘、忧乐自适的北宋第一名臣的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郭宝平通过他极其扎实的历史研究,以著史的真诚态度还原范仲淹的成长过程,求学、为官的经历,以精雕细刻的笔法,把世人心目中“完美的范仲淹”一生过往,不完美、不完满、曲折坎坷的另一面,挖掘、刻画出来呈现给读者朋友:少年时期为改善家境,曾经学习商贾技艺,不通且无乐,不足半年便放弃;走投无路时,也曾经在终南山学做隐士,又终归放不下家中愁苦无依的母亲;仕途奔波,四起四落,为官37年,在京只有4年,主持新政,有头无尾,无疾而终;理想执拗,高蹈自守,难容于权贵,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晚年病患缠身,壮志难酬,颠沛流离,客死于宦途。
在还原一个历史上生动可感的范仲淹人物形象的同时,作者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十分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将范仲淹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生态乃至世道人心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和适度呈现,让历史环境与历史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呼应,环境与人物相互贴合,具备了更高的历史真实的还原度,令人信服。
作为那个时代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他体恤百姓苍生,“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赤子情怀,更有,他置身于朝堂,不知圆滑自保、不懂妥协变通,舍身进谏,“理或当言,死无可避”的那份豁得出去的理想与执拗,等等,会让读者为之击节赞叹:这真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时时让人担心、又总是让人喜爱的政治家。即便是非成败转头成空,透过兜兜转转、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范氏人生履历背后,郭宝平让读者朋友从字里行间,自己就妥妥地认同了主人公的千百年来公认的形象标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小说《范仲淹》写出了“不完美”的范仲淹,却让范仲淹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想,细细品读历史小说《范仲淹》,应该可以获得“修身励志、启智增慧、涵养道德、塑造品格”等等丰厚收益。
历史小说《范仲淹》作为郭宝平先生的心血之作,端正典雅,平实真切,对历史负责,对文学负责,同样适合大中学校的同学们阅读,也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少年时期划粥割齑、发奋苦读、为民请命、造福百姓的事迹,以及他作为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慈善家的种种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