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精神原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文学评论家 马季
文学的生命在于精神质量。无论哪个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传递给读者丰沛的精神能量,世道人心不是空泛的价值体系,而是由深厚的思想感情积淀而成。文学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发掘人的思想感情,描绘人的生存万象,正是为了准确地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面相。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当下,当代文学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天,有一批作家沉下心来回归精神原乡、耐心打磨,创作出了具有“溢出效应”的佳作,这是文学的幸事。
王跃文的《家山》虚构了一个南方乡村沙湾,作品描绘了从1927年到1949年,发生在沙湾的乡村生活故事,通过一个地区几家人的遭遇贯穿起了20多年时间,让我们在跟随人物命运经历变化的同时,看到整个国家改变的历程。《家山》是一部关于乡村生活的百科全书,以特有的方言,以及白描叙事风格,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独具湖南韵味的文学世界。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阅读这样一部表现、描写乡村文化、乡村伦理的作品,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
冯骥才是一位才艺双全的艺术家,他的文学作品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间屏障切中肯綮,发人深省。《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系列作品,已经陆续出版了多个卷本,《俗世奇人(肆)》照例由18部短篇小说组成,配以精选的《醒俗画报》插图,风格独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多为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异士,性格鲜明立体,行事章法简捷,极具传奇性。书中的人物都是俗人,但做的事可不俗气,冯骥才的文笔更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可读性、娱乐性完美地融入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之中。
梁晓声同样是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新作《父父子子》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4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本不同姓的几家人,在血与火的磨砺中,拧成了密不可分的大家族,用血泪保家卫国,前赴后继,一代代传承。
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魏微皆力求精致,在女作家群里出类拔萃。新作《烟霞里》以编年体叙事方式,书写了主人公田庄短暂的一生,将个体生命与时代风云交织融合在一起,勾勒出“70后”的个体生命轨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历史。1970年到2011年这40年的人世变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由此而为“70后”立传,也许正是作家本人的使命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田晓菲主编的《九家读杜诗》收录宇文所安、艾朗诺、倪健、王德威、罗吉伟、陈威等9位学者的文章,9位学者从家国表里、诗篇文本与联想、夔州诗的地方性与沟通、宏大帝国叙事下的真实琐细、杜诗与宗教、杜诗与绘画、杜诗用典等不同层面来重新解读杜甫,对杜甫诗歌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