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岁月总有不动声色的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阅读推广人 启航
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一个个体,除了自己的身体外,最关注的是身边的事。这个道理,“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已经说得很明白。这种关注,大概源于人类祖先茹毛饮血时,时刻要注意野兽的攻击,好让自己活下来;同时注意攻击野兽的时机,以便及时获取食物。就这样,在对身边的关注中,人类跨越时空,一路走了下来。越走,我们所关注的身边的事物就越多。有的事物一直存在,陪伴我们左右;有的事物却如时光掠过,不再回来。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地,一些东西就不见了。人们对逝去的事物易生情怀,这本《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让很多人生发感慨,我一点儿都不意外,因为它唤起了很多人共有的记忆。互联网时代消失了什么,您盘点过吗:是记住电话号码、用手写信,还是浏览插满照片的相册?需要说明的是,夹杂在书中的讽刺与幽默,会让读这本书的人笑中带泪。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还是有关回忆。因为“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这些名头,随便拿出哪个,都足以震撼读者。因为长寿,杨苡先生几乎看到了与她同时代的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所以,“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杨苡先生常说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杨苡先生这本书很“好玩”。在“好玩”的人生态度中,杨苡先生度过了她的一生,她留下的话里有很多是值得玩味的,比如“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文物,同样与回忆有关。在《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中,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所以,如果文物像人一样会说话,它们会告诉当下的我们一些什么呢?这本《观念的形状》从人们耳熟能详的72件文物出发,为我们讲述了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我在写榜评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困惑,那困惑来源于优质图书内容里的漂亮文字。很多时候,一些好的文字让我无从下笔,它们让我感觉到,自己写下的终究不如原文好看。本期榜单上,讲哲学的书并不孤单,《观念的形状》外,还有《王阳明的智慧》和《企鹅哲学史》。顺带说一句:有形的文物里有哲学、有历史,也有故事。因为有形,所以文物会像人一样漂泊。《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讲的就是“游子归家”。
有时候,一个好的书名会让人浮想联翩。《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就是个例子,“汉字突围”具有拟人化的倾向。现在讲中国印刷史,跳不过去的当代人是王选先生,他主持的汉字照排技术是一项伟大发明。然而在这之前,在还没有电脑只有打字机的时代,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竟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难,因为那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