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

扎根现实土壤 彰显文学之美

作者: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30

  □本报记者 张君成

 

  面向时代,植根生活,扎实有力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成为今年文坛的一个亮点。

  宏大的叙事,并没有掩盖住一个个普通而鲜活的影像。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奋斗,完成了一项项惊为天人的壮举,也成为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中国冬奥》《中国北斗》以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书写大事、成就,为文学添加了生动的时代注脚。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十二时辰》《西海固笔记》《天露湾》《下庄村的道路》将落脚点放在人民为美好生活的努力奋斗上,奏响了一首首波澜壮阔的时代之曲。

  记录时代,传递温暖,文学类作品以真实的风格、朴实的笔触记录着人性的光辉。《人世间》书写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望江南》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20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金色河流》讲述改革开放初代创业者的故事;《万鸟归巢》记录了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为国奋斗的赤子之心。

  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藏于文字的肌理中。《燕食记》《北流》以碎片化的个人记忆折射了历史的横截面,展现了一幅完整的时代生活图景,深刻折射出其背后的时代变迁。这其中,好的文字也有了画作般的质感。《千里江山图》用文字将历史的重要瞬间凝固,文字如同颜料一般记录了时间上的一瞬;《铜行里》编织出了沈阳古城百年的“清明上河图”,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其中。

  时代的变迁无疑会在个人的记忆中留下烙印,于个体生活轨迹中展现大社会、大历史。正如《悠悠岁月》中,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通过写作探索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更是同代人、父母及女性群体等更多人的经历。而《家在古城》《散文中的北京》等通过个人记忆,展现中国城市的变迁史。

  文学的美在于文字的千变万化。《本巴》打开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认识和感知结构;《古典的春水》则用美学挖掘诗词之美;《星星上的盐》展现了对天地及一切自然之物的尊重和爱。

  

文学分榜(40种)

  《中国冬奥》

  《中国北斗》

  《本巴》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时间的距离》

  《人世间》

  《望江南》

  《西海固笔记》

  《多瑙河峡谷》

  《天露湾》

  《古典的春水》

  《金色河流》

  《漂洋过海来送你》

  《万鸟归巢》

  《千里江山图》

  《镜中》

  《铜行里》

  《下庄村的道路》

  《品味红色经典》

  《河湾》

  《唐诗三百年》

  《中国十二时辰》

  《燕食记》

  《北流》

  《不老》

  《星星上的盐》

  《椿树峁》

  《我的舅舅杨宪益》

  《浪的景观》

  《悠悠岁月》

  《天才的背影》

  《仪凤之门》

  《戴花》

  《大医》

  《杜甫十讲》

  《长篇小说的高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精读》

  《宝水》

  《五湖四海》

  《家在古城》

  《散文中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