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获奖系列报道:
“点线面”结合说清事讲透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26
□本报记者 洪玉华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共有29个系列报道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作品中有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有对既定主题的多角度呈现,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持续调查、挖掘探讨。从呈现方式、平台载体来说,获奖系列报道涉及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诸多形式,体现了媒体融合与新闻奖评选的趋势、变化。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高级编辑王晓宁认为,本届系列报道获奖作品,无论是对于重大题材的把握,还是对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反映,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策划整合意识。阅读、观看这些作品,能够感受到强烈、鲜明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系统关注“大事小情”
从29个系列报道获奖作品来看,贴近时代策划选题、深入透彻表达主题是最突出特色。《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沿着高速看中国》、《国之大者》、《特困片区脱贫记》、《湾区大未来》、“建党百年・经济战线风云录”系列报道等作品充分展现了新闻媒体对时代的密切关注。
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聚焦“美”“实”“效”“协”“共”5个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之势不可逆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的鲜明观点。
《沿着高速看中国》在行进中串联起红色历史印记、百年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元素,生动展现充满发展活力的中国。
王晓宁在谈及这些获奖作品时说,这些系列报道聚焦中央精神和年度重大主题、重大事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建党百年题材、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双减”、粮食安全、冬奥题材等,是各媒体关注的重点。
王晓宁同时谈道,一批关注社会问题,“小切口、大问题”的作品是今年系列报道的亮点。《新疆日报》的《关注新疆男孩广州角膜移植》、《钱江晚报》的《杭州百年小店生存报告》、南京广播电视台的《为了四百个孩子的入园》等作品,通过一个小事件、小切口反映出民生的大问题,接地气、新闻性强。
谈到“小切口、大问题”,工人日报社工会新闻部副主任罗娟以获奖作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系列报道为例分享感悟。她说,系列报道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权益保障问题,针对性、时效性强。报道讲述了当代中国劳动者、身边劳动者的故事。故事记录着劳动者在城市奋斗的瞬间,他们的汗水、欢颜或者泪水,呈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所思所感、所需所求,充分体现了问题的普遍性、客观性。
透彻挖掘 生动表达
“千足金叫‘999’金,意思是含金量千分数不小于999。而课题组需要的锗,其纯度要达到12至13个9。”这是大国重器系列报道之《锦屏地下实验室:在2400米岩层下等待暗物质“造访”》中,对探测暗物质的核心装置所需高纯锗的介绍。
这篇稿件,以“就是这里了”5个字开篇,带读者闯入地下实验室。文章结尾,谈及未来,稿件落笔于“到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从凉山西昌乘车一路向北,一路上,隧道连着隧道,高山夹着高山。约两个小时后,当锦屏山隧道的入口展现眼前,他们也会下意识感慨:就是这里了”。
生动阐释、首尾呼应令文章读来科技料足,同时充盈轻松感。谈及写作经验,《科技日报》记者张盖伦说,想要让读者把介绍重大科技设施的长篇文章读完,就得从文本上做文章,要尽量富有故事性。报道要科普,同时可以有情怀,反映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其实,‘暗物质’‘地下实验室’这些词本身就有神秘和浪漫色彩。”所以她希望文字中也能带有一丝“浪漫”。
回溯写作过程时,张盖伦也谈道,科技报道向来不容易,尖端技术的特点就是晦涩难懂,公众很容易失去阅读兴趣。因此,科技日报社一直强调让科学新闻既有专业性,也要有贴近性。这一系列报道秉持的就是《科技日报》特色。
罗娟谈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系列报道采访涉及全国多地、多部门、多个体。这组报道是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揭示实质、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客观呈现的新闻力作。同时,版面呈现采取“调查性报道+新闻图片+评论”形式,具有规模性、冲击力。可以说这是大兵团协同作战、前后方紧密配合的作品。
“看得出来,很多作品都是各媒体投入了精兵强将,举全媒体之力完成的。”王晓宁说,获奖作品都体现了对“四力”的践行。比如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国之大者》,不囿于湖南一省一地,由多路记者奔赴全国10余个省(区、市)采访完成。《农民日报》的《特困片区脱贫记》由30余名记者深入到全国14个特困地区进行蹲点完成,采访扎实,写作感人,充分体现出“老牌”主流传统媒体的深厚功力。
为时代留下注脚
“媒体整合意识强,融合度高。这是今年的一个强烈感受。”王晓宁说,中国新闻奖进行了改革,作品报送不再从媒体种类上分,而主要从作品的体裁上分。加之现在各媒体都在融合上下功夫,作品的推送注重多元发力,所以整体感觉是整合意识更强了,融合度更高了。
法治日报社制作的《家里那“典”事》系列融媒体短视频,聚焦天价彩礼、离婚冷静期、夫妻财产与债务、孩子抚养与收养等社会热点话题,实现民法典亮点与当下热点的巧妙融合。短视频充分使用特效动画,节奏轻快,有较强的视觉美感和冲击力,实现了新闻性、普法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该系列短视频在法治日报社“法治融屏”全国户外大屏端和室内屏滚动播放,全国受众超1亿人次,被司法部、中国普法等数百家公检法司新媒体政务账号转载传播。
三星堆考古同样是重大关注。中国外文局推出的32个页码的《璀璨三星堆――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组文、《奇遇三星堆》MV等,以中英文文图和视频融合的组合报道形式在海内外传播。
其实,诸多系列报道都取得了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效果。比如,《沿着高速看中国》网端观看总量3821.4万人次,“小时小店”系列专题阅读量超1550万。
据《农民日报》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困片区脱贫记》系列报道刊发后,《农民日报》与中国农业出版社达成合作,出版了《特困片区脱贫记》。2021年,《特困片区脱贫记》被评为“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为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这充分展示了该系列报道不仅具有新闻性,还具有隽永的历史价值。
梳理获奖系列报道可以发现,融合传播、记录时代是共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