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童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2

  □童祁

  数字技术正在带来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双重革新。通过数字场景孵化、带动和验证的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在3D建模、物理仿真、实时渲染、数字场景搭建和内容制作等方面能力突出,其实时交互与沉浸体验的特性,正在与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度融合,助力提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与创新。数字场景为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的交融协作提供场域,其更接近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多元的策略和路径。将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应用于文化领域,牵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中华文明的活化传播与创意表达。

  数字化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多可能。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宝藏,因其珍稀、脆弱和不可再生性,对遗产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因为火灾严重受损,再次给全球敲响警钟,在公众认知层面也提升了遗产数字化的必要性。通过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进行数据扫描采集,建立信息档案和数据库,成为世界范围内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路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全球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国政府和科技领军企业都在布局文化遗产的数字转化。早在201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战略。美、英、法、德等国家均发布过依托于数字化战略的文化救助计划,如美国数字记忆、德国国家文化遗产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欧盟数字图书馆、芬兰国家集体记忆平台、欧洲时光机等。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例如微软和谷歌都纷纷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应用在遗产保护领域,并在疫情后加速布局。微软正在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合作,探索混合现实技术对古奥林匹克的恢复和展示。

  文化遗产数字化尚有创新发展的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将遗产的物理形态转换为数字格式,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但转换之后对数字内容的创新应用,尚有发展空间。数字化不仅要让遗产得以“永生”,更要让文物“活起来”,触达更多年轻群体。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的高交互、高拟真、高精度、高沉浸、高智能等典型特征,在提升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形式、增强交互性、发挥创意应用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巴黎圣母院的其中一种修复方案是在游戏中把遗产打造为数字场景。

  新一代数字内容科技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创新驱动

  搭建动态交互、虚实结合的数字文化场景。技术迭代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从真实再现走向动态交互、虚实结合。现在常用的近景摄影测量、精密三维数字化扫描建模等技术,与遗产数字化展示的适配性绝佳。而游戏引擎作为集合物理模拟、3D建模、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的平台,正在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工具,对文化遗产场景进行复原,高效高质、从无到有生成3D数字场景,助力打造视觉交互、虚实共生的拟态环境。加上天气、光照等特效,游戏引擎在生成动态空间的同时,辅以数字虚拟人技术,帮助公众“走入”历史,“直面”历史人物。北京市的“数字中轴”项目,就是基于上述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采集和建模,使“北京中轴线”实现数字化交互展示。

  提供实时在场、沉浸互动的虚拟文化体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带来更新鲜、更沉浸、更模糊虚拟与现实界限的体验,拉近公众与遗产保护的距离的同时提升体验乐趣。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普及性、专业性、互动性、趣味性统一,发挥让遗产活起来的价值。AR、5G、全息投影等高沉浸感技术,云端渲染与虚拟现实结合,带来云游览等场景化体验。比如通过游戏科技打造的“数字长城”近日亮相,这是首次将云游戏科技应用在文保数字化项目里,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成为文保领域创新应用的标志案例。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云游长城”,就可以一秒“穿越”喜峰口长城。

  生成自主可控、创新应用的数字文化资产。数字资产是未来数实融合世界中的基本元素,是基于对真实世界的大规模扫描、合成形成的数字格式资源。数字孪生、云端渲染、程序建模等在游戏中应用并且深度发展的技术,快速拓展到遗产保护中,沉淀出蔚为大观的数字文化资产。目前比较流行的NFT数字藏品,就是基于数字文化资产的基础上,接入区块链技术以后形成的一种文化资产化的创新应用。数字文化资产的沉淀,将生成更多创新性展示文化和遗产的方式,产生更多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

  深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需要不同主体协力合作

  鼓励不同主体将技术能力创新应用于文化保护传承中。《“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对引擎等数字共性技术的开发,鼓励内容产业将基础研究、技术、工具、标准等应用在文保领域,带来创新动能的同时也会反向刺激文化科技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游戏是结合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凝聚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数字内容产业。游戏科技创新应用与落地也将带来更多生产、生活、消费模式的创新,促使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方式从“在线”转向“在场”。

  鼓励内容产业在制作与传播中深度展演中华文明。遗产数字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加近中华文明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和关系。技术展示不是目的,通过技术去展演文化连接情感才是意义所在。数字内容科技外溢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在探索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可以将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成为聚合化技术文化场景。在对中国故事进行全球传播时,游戏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国际传播媒介和国家文化符号。在游戏制作的过程中,穿插更多中华文明的元素,通过与叙事结合传承精神与文脉。在游戏传播与“出海”的过程中,培养年轻人对中华文明的深度理解和正确认知,既体现文化软实力,也展示科技硬实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更多开放共享的数字文化资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开放共享、自主可控的数字资产库和技术链,既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贡献文化价值,也能在数字内容的游戏、影视、创意设计等各个细分领域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这种形式,也有助于加强公众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发挥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腾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