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4
词汇更新见证时代进步
在语言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具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要素之一。增补、删除、修改、订正,无不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
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体察时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其实,不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给力”等网言网语,第十二版《新华字典》收录“点赞”“刷屏”等新词……权威辞书的与时俱进,背后是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当然,辞书不仅记录当代社会生活,也事关语言规范。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汉语迎来了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只在一时的热潮中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能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是新词能否进入辞书的标准,更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不同版本的辞书,不仅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服务当下生活,也是还原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一个个新词语,体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在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全书已十分流行的背景下,传统纸质词典也不妨进行数字化探索,开展词典形式创新、拓展词典应用场景,更好满足用户查检的需求,更好记录时代发展进程。
(11月3日 《人民日报》 周珊珊)
“斯”“是”之争: 一场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致敬
其实,不管是对“斯人”的坚守,还是对“是人”的认同,都传递着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敬畏之情,都在追求那个最纯真、最原始、最质朴的传统话语表达。而无声之中与古人内心世界和品格境界完成了一次深层次的贴近与交流。
所以说,“斯人”与“是人”的争论,是一场文化学术的集体讨论,照见了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和价值依存。
正如有人坚决相信“斯人”的正确性,举出诸如“斯是陋室”“逝者如斯夫”“于斯人也”等佐证,试图证明“斯人”的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底蕴所在,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妙意境的联想与构建,掀起一场关于中华文化的集体致敬。
“斯”“是”之争,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射到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唤起了对中华经典的重视。“斯”“是”之争也启迪当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保持敬畏、严谨、认真、谦卑的态度,理解透经典作品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先贤圣人的智慧、精神、品格、操守感染大众、陶冶情操,让我们朝着那个更加澄清完美的精神世界进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场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的讨论,无意中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和普及,这也够得上是“明明德”的具象化。
(10月31日 《湖南日报》 段官敬)
为科学家主题电影叫好
近日,《星河一叶》《诗与真》等6部国产科学家主题电影在中国科技馆4D影院免费展映。同时,《科学偶像》系列动画微电影也以映前秀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这些电影聚焦科学家人生中的感人故事,使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通过银幕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的日益发达,大众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事件的关注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然而,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娱乐资讯充斥媒体平台,娱乐明星和网红成为一些青少年争相追捧和效仿的对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的上映,为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户。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为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寓教于乐的途径。
科学家主题电影通过对科学家辉煌成就的介绍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揭示他们作出非凡贡献的现实背景和精神动力,展现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渴望超越平庸、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人们提供了榜样。在科学家主题电影中,他们从普通人成长为卓越科学家的过程得以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得以彰显,既可以在青少年中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也是一个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的窗口。科学家主题电影的进一步繁荣值得期待。
(10月31日 《光明日报》 吕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