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的尽头是草原》:
民族大爱跨越山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2
□本报记者 韩萌萌
“在那个极其艰难的岁月里,自己尚且吃不饱、穿不暖,可草原人民却用博大的胸襟和爱,履行了‘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看了电影才知道,内蒙古人民曾在共和国最艰苦的时候默默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份跨越了60年的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
近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在上海路演后,许多观众一边轻拭着眼泪,一边分享着感受。他们中有人来自故事的发生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草原,有人是曾经的下乡知青,更多的则是之前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的年轻人,他们表示,这是一部会与长辈产生共鸣的影片,要带着父母一起“二刷”“三刷”。
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动请缨下,3000名左右的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三千孤儿的背后是三千个故事,每一份成长都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横跨60余年时光、几千公里距离,讲述了两个民族、两个家庭用爱与善意托起新生的动人故事。影片从草原家庭视角切入,呈现一对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两段跨越时空寻亲的命运交织,通过镜头将这段动人的共和国往事从史书资料变成银幕光影,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超越民族和血缘的守望互助。
内蒙古电影集团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副总经理栗东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海的尽头是草原》筹备拍摄时,导演组就顶着严寒,在零下十几度的内蒙古草原选景,还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史料文献,与专家深入研讨,力求准确呈现内蒙古不同时期的风土民情。在正式开拍后,剧组还要直面电影拍摄“三大难题”:应对草原上瞬息万变的天气、面对各种动物、调动众多儿童演员的表演。“尔冬升导演既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还亲自上阵化身孩子们的‘大家长’,安抚小演员情绪,调试现场走位,展现出十足的功力。”
做减法从细微处见真情
强大的演员班底是影片品质的保障。陈宝国饰演老年踏上寻亲之路的杜思瀚,在寻亲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救赎;马苏饰演温柔善良的额吉萨仁娜,她养育了毫无血缘关系的南方孩子杜思珩;阿云嘎饰演铁骨柔情的阿爸伊德尔,他既是一名军人,也是草原一家人的顶梁柱……众多演员贡献的精湛演技,传达出这段草原往事中蕴含的无边大爱。
在影片开拍前,主演们就提前前往内蒙古学习各种草原技能,不论是说蒙语,还是骑马,抑或是捡牛粪,主演们在认真学习后,都在影片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马苏、阿云嘎、王锵曾经在一起感慨:“好像没怎么演呀,拍的素材真的够吗?”直到看了成片,演员们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就是要捕捉他们在草原上真实生活的片段,尔冬升希望,在真实环境中自然生发出一些情节和故事。
比如片中小女儿第一次住蒙古包时,把脚对着火炉,马苏饰演的额吉告诉她,蒙古族敬畏火,睡觉时不能把脚对着火炉,这个细节就是马苏自己在体验牧民生活时发现的。
尔冬升透露,在创作《海的尽头是草原》时,自己尝试做减法,对白能少就少,让职业演员融入草原牧民,从细微处见真情,捕捉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成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平静的气质,也因此拥有了更为深邃久远的艺术感染力。
用“最美的方式”展现草原风情
深的、浅的、浓郁的、新鲜的,各种各样的绿色延伸到天边,原野之上是广阔的蓝,几朵白云慢慢飘过,几处羊群悠然走过,曲折蜿蜒的河流静静流淌……《海的尽头是草原》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绝美的壁纸,电影完美记录了大草原壮美的生命力、浪漫的感染力,把真实的草原风情呈现在观众眼前。
剧组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实景拍摄,在和变幻莫测的天气“斗智斗勇”的同时,将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以“最美的方式打开”,把片名的诗意通过大银幕传递给了观众。
除了美景,草原的各种动物也为电影增加了新鲜生动的气息,倔强的牛、聪明的马、吐口水的骆驼、龇牙的狼……《海的尽头是草原》用到的动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广,让尔冬升直呼破了自己的纪录。动物“演员们”在拍摄中尽情释放天性,观众透过银幕也能沉浸体验到“草原深度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