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描摹亲情珍贵,让真诚贯穿创作始终

――访《哥,你好》导演张栾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2

  □本报记者 李雪昆

  作为中秋档排名第一、国庆档排名第三的电影,《哥,你好》用诙谐的语调从父子间矛盾入手,逐渐延展为三个家庭成员相互救赎的故事,影片中形象鲜明的人物角色与温暖走心的情感,让观众赞不绝口。作为该片的导演,张栾说:“希望观众看完电影,能有一点小感动,去拥抱没来得及拥抱的人,去倾诉平日羞于开口的情感。”

  从票房3.55亿元的《老师・好》到4.28亿元的《哥,你好》,张栾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从《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到《老师・好》再到今天的《哥,你好》,似乎您颇为偏爱喜剧类型片,那么,《哥,你好》在喜剧表达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张栾:执导的几部影片都与喜剧相关,这或许与我从小学习曲艺相声有很大关系。相比《老师・好》,《哥,你好》的喜剧类型更加突出,但其实这部影片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要做成喜剧类型,只是想用幽默描摹亲情的复杂性和珍贵。

  作为“80后”,我们这代人和父母的沟通比较简单,有时甚至不够真诚。影片采用喜剧+“穿越”的设定,是希望突破过往亲情电影的样式,将以往常见的情感转化为“我和父母做朋友、做兄弟姐妹”,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假定。但其实,在故事主题上,《哥,你好》已经脱离了惯常的喜剧套路,尤其后半段,在孩子牺牲自己救母亲、母亲放弃生命救孩子的抉择中,母爱和亲情得到了升华。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从做导演、编剧的经历来看,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其根本是什么?

  张栾:在我看来,从生活细节入手,以“真”打动人心,是每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创作中付出的情感越多,用真诚表达的内容越多,观众在观影时投入的情感才会越多。

  正是因为更多关注了生活中的真感情,在影片中才更加凸显角色细微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让片中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从而呈现出令人充满共鸣的真实生活状态。

  客观来说,《哥,你好》上映后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但我觉得,每个新作品的出现一定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我会把各方声音记在心里,用来完善下一部作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能让观众从中获取一些快乐或者引发一些思考,这就足够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哥,你好》直面了现代社会很多因原生家庭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最终大家又因相知而彼此照见,温暖化解了两代人的隔阂。透过这部影片,您希望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张栾:影片讲述了“小伍”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老伍”之间如何和解的故事。对于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我希望电影中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能够因为这部电影,让更多父母和孩子彼此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沟通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告诉大家――对抗并不是解决的办法,而爱和理解才是。

  作为这部电影的两个看点,一个是亲子之间的代际沟通问题,另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父母温暖美好的爱情故事。这其中,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鸿沟似乎是每个家庭都存在的问题,父子俩之间其实爱比恨更大,只是疏于表达。我们也想拥抱父母,但怎么也找不到契机。相反,他们也有这样的问题,双方都不容易释放感情。因此,我们很希望让大家看到家人之间的珍惜和信任。

  片中父子间的隔阂是因为爱,最终能化解也和爱有关。读懂亲情里的每一处表达,才是会真正受益一生的事。聚散分离都需要我们积极地面对,但在有条件时,心里一定要把回忆、感情记住。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影片中,深蓝色工作制服、红旗招展的广场、生产技能大赛等时代特有的场景得到生动呈现,回忆满满。那么,在场景选择上当初是如何取舍的?

  张栾:《老师・好》《哥,你好》中都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巧合,并没有特意为之。当然,我对那个年代是有情怀的。毕竟,那个年代是我认识这个世界的年代,也是我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场景选择上,影片中每次回到过去的场景都是团队仔细推敲、反复讨论的产物,不仅要有代表性,还要兼具时代感。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参考了很多书籍和海报,尽量把对那个年代的致敬放在电影中。比如,澡堂、车间、工厂小卖部等,随处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车间婚礼作为整部电影的亮点瞬间,更是既有年代感的气息,又有亲情的升华。

  影片中两个时代、两种生活、两种氛围的碰撞让故事和人物更加鲜活、有力,观众也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表演没有夸张、放大,一切都回归真实、自然。谁都有美好的青春,但是父辈的青春很少被记录下来,我也是想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拍出他们的青春,算是带给这一代人的小惊喜,也为他们怀念青春提供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