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寻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31
□潘玉毅
人是这个世界上顶有意思的怪物,不仅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还会睹物思人、借景抒情。仅仅只是一轮明月,落在人眼里,便能生出无穷意味。尤其对于那些能舞文弄墨的文人来说,月更是千金不换的意象。
“一轮圆月耀中庭,可爱今宵分外明。”如我们肉眼所见,月亮的形状有很多种,蛾眉月、弦月、圆月,盈而缺,缺而盈,月月重复无止歇。不过人们最迷恋的还是中秋月,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当然,年岁不同,情境不同,过中秋的心情也大不一样。小时候,想过中秋只为中秋有月饼吃,但是长大后,去了远方,月亮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每当中秋月圆时,抬头看着月亮,低头便想到了故乡,欲托明月传心声。再后来,回了家乡,此时看月,大有“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的惬意。然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现在还有几个能有赏月的闲心呢?鲜少。即使送月饼,也多是出于一种礼节。但在古代,全不是这样的。
旧时人家过中秋,喜欢坐在庭院里或河边,坐观一山秋色、一池秋水,吟诗作对讲故事,故事里有嫦娥,有玉兔,有吴刚,有桂花树,有许许多多我们童年的回忆。其中拿最具创意奖的是一只猴子,因为它会捞月。在民间,中秋还有拜月、看潮的习俗。古时拜月,跟“无盐”的传说有关,待嫁女子祈求月娘保佑自己找到一个好郎君。后来,寻常百姓也多有祈求平安幸福、合家团圆的,那些立志考状元的人则取步蟾宫、折桂枝之意。至于中秋看潮、看海的诗词,古人写得太多了,我独喜谢灵运“挂席拾海月”这一句。袁枚说此诗“妙在‘海月’之不可拾也”,又说“注《选》者,必以‘海月’为蚌蛹之类,则作此诗者,不过一摸蚌翁耳”。他的话说得极为有理,品读古诗,原不能太过呆板。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中秋夜,看月亮挂满树枝,想及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真正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