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让数学家丘成桐受惠一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2
□本报记者 章红雨
资料图片
“历史上从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还能创造伟大发明的例子。”在《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青少版)》一书中,丘成桐这样谈及自己阅读经典的体会。
丘成桐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他古稀之年写就的自传弥足珍贵。这种珍贵除讲述一个中国乡村清苦少年的求学、研学、治学、教学的奋斗历程外,还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读者,“一个人小的时候博览群书是非常重要的”。
千丝万缕 浑然一体
丘成桐读经典的体会有一个广为应用的例子,他写道:“少年时自己最喜爱的小说是《红楼梦》。我在为这巨著的爱情主线感动的同时,也对它描写的阶级冲突有切肤之感。当时意想不到的是,这小说的结构,后来竟然影响了我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情节千丝万缕,角色层出不穷,要花时间和眼力,始能把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形成纷沓而浑成的整体。我看待数学,尤其是几何分析便类此。”
丘成桐认为,数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乍一看毫无关系,但当你站得足够远再看,就会知道它们都是一棵大树的各部分,就如《红楼梦》中贾府各人的宗谱关系一样。“我努力思考,希望对整棵数学大树有整体的认识,同时亦专注于几何分析这刚发芽的新枝,它正从微分几何这更粗更长的老枝中冒出来。”
丘成桐对《红楼梦》的阅读体会之所以被引起关注,在于人们欣喜地发现,大数学家丘成桐会以这样一个角度去评论《红楼梦》的阅读价值。
熟读之后 其义自见
丘成桐对文学经典的热爱,首先需要感谢的是他的父亲丘镇英。丘镇英是位学者,著书立说并教授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和其他科目。丘镇英的教育思想很先进,他对自己的8个孩子从小就进行经典启蒙。
丘成桐写道:“我10岁时,父亲要我和大哥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第一篇读《礼记》,听讲了《嗟来之食》的故事,然后读《五柳先生传》《五羊皮歌》《孔子世家》等短文。”“我们兄弟姐妹都爱看武侠小说,但是父亲觉得这些小说品质不高,便买了很多章回小说,还要求孩子们背诵里面的诗词。因为读了很多遍,到现在我还记得《红楼梦》里的诗词。”
到了中学一年级,丘镇英对丘成桐的经典熏陶逐渐加深。他让丘成桐读鲁迅、王国维的著作,还有冯友兰的《新原道》《新原人》等哲学著作。西方的书籍如歌德的《浮士德》,也试着让孩子们读。丘成桐说:“先父在哲学和文学上的教导,影响了我以后在数学上的研究和看法。”
除喜欢读《红楼梦》外,丘成桐还喜欢读司马迁的诗文。他写道:“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正可以来描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志向。一个人的成长就像鱼在水中游泳,鸟在空中飞翔,树在林中生长一样,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
此外,丘成桐认为“中国历史必须读,同时要读得透彻,对国家、对同胞才会有感情”。他说:“其实好的历史学家都是优秀的文学家。读《左传》、读《史记》、读《汉书》,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他们的文章水平,非一般文学家所能企及。所以文学和历史教育是水乳交融、分不开的。同理,春秋战国时代的经书,诸子百家的文章,一直到宋明理学家解释他们哲学的经卷,都是绝妙好文,更何况其中包含了东方文化的精髓。”
有趣的是,丘成桐对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自己的见解。他写道:“记得小时候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大家都认为不对。其实大家忘记了,此处重点在于‘好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只要喜欢,不一定每次读书都要搞明白一切。即使念数理学科也是如此。只要保持兴趣,以后会逐渐明白。”由此可见,令文科生头疼的数理化,也可以像“熟读唐诗”那样,熟读之后会突然间豁然开朗。
经典沁润 “真经”传递
丘成桐喜欢数学是从中学开始的,但是人生选择则来自阅读。他中学时读过不少名人传记和故事,尤其是关于陈省身先生的文章。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是陈省身的《学算四十年》。他写道:“文章很短,没有讲太多重要的数学内容,但看到陈先生能够成为一个领导世界学问的重要学者,我才知道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做到的,因此很受鼓舞。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既然陈先生能够做,我也希望能够做;倘若能够做到了,那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能够对学问、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
经典的沁润改变了丘成桐的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在自传中,他不仅轻松地在每一章前,写出诸如“穹苍广而善美兮,何天理之悠悠。先哲思而念远兮,奚术算之久留。形与美之交接兮,心与物之融流。临新纪以展望兮,翼四力以真求”与章节相对应的诗词,而且字里行间提及的典故和经典书名,也是信手拈来。丘成桐认为,数学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桥梁。数学家像文学家一样,可以天马行空,凭爱好创作。
如他在自传的自序中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史记》,为司马迁的学识和文采所折服。因此写作本书时,也本着史学家的精神,描述个人的经历,秉笔直书,无所回避。”这种“太史公”式的写作,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是“真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