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2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说:“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博观而约取”,在这儿,苏轼提供了一种读书与学习的基本方法:广泛阅读,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化为己有。
博观,即广泛阅读。但这里面,仍然存在着一个理解问题:怎样才算广泛阅读?或者说,阅读到什么程度才算“博观”?亦可谓人云亦云。视野狭窄、认识浅陋者,也许认为读几十本书,至多几百本书,就算“博观”了;而视野开阔、境界高远者呢,就会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个事例。作家张宗子,以写读书随笔著称,阅读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他对文字的引用,可谓“古今中外”矣,特别是他对古诗文的应用,可真是信手拈来,俯拾即得,而且还运用得恰到好处。那么,他到底读过多少古代诗文呢?单就古诗而言,张宗子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就如此写道:“算一算,这一辈子,宋朝以前的诗,唐五代五万首,唐以前一万首,不妨全读一遍。宋诗,选读几家,加上零散的,三几万首。宋以后,随意涉猎。这样,大致能读到十万首古诗。”“大致读到十万首古诗”,你能说他对古诗的阅读不够“博”吗?这是真正的“博观”,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张宗子在其读书随笔的写作中,才能对古诗的运用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啊。
当然,抵达张宗子这样高度的人,毕竟是少数,若就平常人而言,“博观”的要求,最起码能如此:做一个主题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书籍,以及该主题所旁及的书籍,基本都能读到,如此,相对于你的主题研究来说,就基本可以认可为“博观”了。否则,则无从谈起矣。
“博观”是前提,是基础;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约取”才是关键,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约取,一个“约”字很重要。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比较、甄别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选择出正确的东西,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这,实在也是大为不易的。其中,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找到“最适合自己”,至关重要。
英国作家毛姆,自认为凡欧美作家的作品,基本上都读遍了,在此“博观”的基础上,他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识修养,最终选择了俄国作家契诃夫,作为自己的重点阅读对象。这是在“博观”的基础上,筛选的结果,这种筛选当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毛姆根据自己的特点,作出的“约取”。
“选择”已定。约取,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为己所用,化为己有”。说到底,约取还是要“用”――要为己所用。当然,所用也有多个层面,如:文章的语言、文章的写作技巧、文章的思想等等。“为己所用”,最终,则是要将所“取”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化为自己学养的“血和肉”。
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常常被读书人所忽视,那就是――文章的“思想”。接受某一种“思想”,实际上是阅读的一个至高境界,因为,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重构一个人,甚至于,可以影响一个时代。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就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竟至于造成了自马克思以来,西方国家的第二次广泛的工人罢工运动。
总之,“约取”,约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有思想、精神,以之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自己的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高度。
博观而约取,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亦可谓一种成熟的读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