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藏东红色印记――波密红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2
波密红楼
援藏期间,我曾于2008年两次出差波密,结束援藏后,又于2015年再到波密,得以对这个素有“藏东明珠”之称的神秘之地有了更多的了解。
波密是林芝地区(现在的地级林芝市)的一个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交会地带,风光旖旎,风情独特,素有“雪域江南”的美誉。波密藏语为“波窝”,意为祖先,相传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就出生于波密倾多镇一个叫甲姆卡的地方,波密因此而得名。
波密有几张全国闻名的名片:一是冰川,波密县共有2040条冰川,全国最多,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二是桃花,到了3月,波密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特别是倾多镇的桃花沟绵延50公里,2016年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中国最大的桃花谷”。三是松茸,《舌尖上的中国》曾经专题介绍西藏的野生松茸,目前全世界品质最高,口感最好的松茸就来自波密。
然而,在白色的冰川、褐色的松茸、粉色的桃花之外,波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颜色,还是那一抹红色。波密的红色,是无数前赴后继牺牲的烈士鲜血的颜色,也是波密各族兄弟姐妹共同捍卫的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而波密的红色,最亮丽的当算波密红楼。
第一次参观波密红楼是200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颁布之后,西藏自治区准备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为此,我率队赴区内各地开展就业立法调研,第一站就选择了波密。在县委会议室开完立法座谈会之后,主持座谈的波密县副县长边巴卓玛热情地邀请调研组到离会议室不远的波密红楼参观。
波密红楼就位于县委大院中央,是一栋白铁皮顶二层小楼。边巴卓玛介绍,最初的时候,有三栋楼,后来拆掉了两栋,留下了中间最大的这一栋。红楼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凹”字形,外侧墙体呈红色,为仿苏俄式两层石木结构建筑。整栋楼长近40米,宽13米多,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波密红楼建于1953年。当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区进驻如今的波密县政府所在地扎木,为解决办公、住宿之需,专门设计建造了三栋仿苏俄建筑风格的楼房,因其外观呈红色,被称之为“红楼”。1954年2月至1955年3月,为中共西藏波密分工委办公楼;1955年4月至1959年9月,为中共西藏昌都地区波密第二办事处和扎木中心县委办公楼;1959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为中共波密县委办公楼。在此期间,红楼一直兼具办公、住宿两种功能。就是通过这座红楼,17条协议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传达到了雪域高原。这座楼曾点燃了西藏地区革命的星星之火,因此也被党史专家称为西藏的“北大红楼”和“南湖红船”。
近70年来,红楼见证了波密的和平解放、筑路通车、平息叛乱、农奴翻身解放、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波密红楼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知名的“扎木保卫战”指挥中心。1959年元旦过后,60余位解放军战士被叛乱分子包围在红楼,扎木保卫战由此打响。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中枢,当年的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的领导就在“红楼”上指挥了这场战役,在县委书记孟宪民的领导下,他们与叛乱分子进行顽强斗争,经过10多天最终等来援军,取得了胜利。扎木保卫战的胜利,固守了阵地,鼓舞了群众,树立了解放军平叛必胜的信心,拉开了西藏平定叛乱的大幕。红楼从此便与西藏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惜的是,我前往参观的2008年,波密红楼还没有作为革命遗址对外开放,只是一处供内部参观的地方,也没有多少展品。许多情况都是听边巴卓玛和县委的工作人员介绍的。
前些时候,已经出任林芝市政协副主席的边巴卓玛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我,这些年来,林芝市和波密县对红楼进行了修缮,红楼正式对外开放,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芝市和西藏自治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波密红楼虽已重换新装,但它肩上承载的历史与革命精神仍被尽量完整地保留。七十载风雨情,它也成为波密县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见证。
波密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文物,更是一座记录波密乃至整个西藏发展进程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博物馆,它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已经见证并将继续见证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情谊!
(作者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